ID: 22830516

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贤岭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测试(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4-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0次 大小:459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河南省,3月,试题,语文,测试,学期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新校(贤岭校区) 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03月测试(二) 语文答案 1.C 2.D 3.A. 4.材料一指出传说在结构方式和情节发展上都具有程式化倾向,从而判断传说不可能是历史; 材料二以“吴王试剑石”为例分析,既然在吴国多处可见“试剑石”,它便不可能全是历史古迹,所以“吴王试剑石”的传说不等于历史。 5.①传说产生的年代比较接近人们生活的年代,济公的故事出现不会早于济公生活的南宋时期,年代较晚。 ②传说中的人物多为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并强调事件发生地点的“真实性”,历史上确有“济公和尚”,“灵隐寺”“飞来峰”亦确有其地。 ③传说并不同于民间故事相对固化的叙事模式,而是为适应民众需求随时改变。“济公救世”的情节体现了当时民众对佛家慈悲情怀的推崇。 ④传说中的事件往往无起因,主人公被动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解决问题依靠直觉。山峰飞来一事并无起因,济公解决问题亦未得神灵指引,他也是临时算知山峰即将飞来,于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付这一意外。 6.答案:D。 7、答案:A。 8.答案:①朱元璋回顾自己从一无所有到兵强马壮时,内心充满自豪。②朱元璋初次想到陈友谅的强大和可怕,内心充满恐惧与敬畏。③朱元璋想到自己与陈友谅决战存在的优势时,内心充满自信。④朱元璋想到陈友谅不是那么容易被打败时,内心冷静清醒。 9.答案: ①历史性: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朱元璋调兵遣将、率部亲征包括文中的诗于史有载。 ②文学性:通过想象虚构,运用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使得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形象朱元璋在书中变得鲜活丰满起来,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 ③趣味性:以现代人的视角审视历史,在小说中融入个人独特的理解和观点,语言生动幽默、通俗易懂。 10.BDF 11.D 12.C. 13.(1)希望陛下能怜恤我的诚意、衷情,满足(听从、应许)我微不足道的心愿,希望祖母刘氏能够幸运地(蒙您恩典),(得以)终其余年。 得分点:矜愍、愚诚、听、庶各1分。 (2)等到长大以后知道认真学习历代圣贤的训示,希望能够为世所用,来报答母亲的恩德这是我的志向。得分点:逮、冀、罔极之恩(时用以须扬父丹养育子女的无穷无尽的恩德。)各1分,句式通顺1分 14.李密认为:诸葛亮与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不匹配,所以他的言教具体琐碎。(2分)。举例论证(1分),诸葛亮先举例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是简洁高雅,而《大诰》是给普通人听的,所以具体琐碎一点。由此得出诸葛亮言教的对象水平不如诸葛亮,因此他教具体而琐碎。(2分) 15.D("诗人希望李君在功成身退后离职而回到故乡”理解错误,根据本诗最后一句“无苦思归欲挂冠”可知,应是“诗人希望李君不要因想家思归之苦而离职、弃官”。) 16.①“不为五斗米折腰”出自《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原指陶渊明不会为了五斗米的官俸而担任县令,为名禄所动,向权贵屈服,彰显其为人清高,有骨气。 ②而“折腰聊为五斗屈”则反用其意,说李君为了养家糊口担任襄陵县令。妙用关于陶渊明的典故使得诗歌含蓄隽永,内涵丰富,表达了诗人对李君参与政事、为民造福、乐于服务人民的期望,凸显其才干气度的同时,表露出对李君治下“民淳政简”的政绩的期许。[评分建议: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2)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本题共5小题,18分 18.(1)第①处,应修改为日新月异(2)第④处,应修改为因噎废食(3)第⑤处,应改为趋利避害(2分。每修改对一处得1分)》 19.戒断:原指戒除掉某种成瘾行为,这里移用为不再刷短视频,表现了部分青年人摆脱“电子屏幕依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