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 2025.4 试卷共8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留存试卷,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如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不取决于彼此的距离,而是取决于可以使用的交流技术。 网络技术帮助我们连接远方的人们,更为准确地说,是连接很多来自远方的人。但奇怪的 是,我们也变得更加孤独。我们总向别人吹嘘网上有多少好友,然而没有人可以让我们吐 露内心的秘密,或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求助。 互联网所形成的连接并没有把我们联系得更紧密,却让人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我们 一旦忘记把手机放在什么地方,就变得焦虑不安。人们确保手机必须时刻在身上,仿佛那 是自己的护身符。饭桌上,家庭成员很孤独地待在一起,每个人都低着头看着自己的手机。 我们和网络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而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打交道的时间越来越少。 网络环境和跟真实的人打交道相比,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人感到无聊,很容易就能和 一些新朋友联系上;一个人匆忙地阅读一长串消息,并学会如何抓住“亮点”一夸张的 标题往往能吸引注意力;游戏里面的动作总是被精简到一个从惊恐到安全、然后反复的模 式。生活在网络环境中,没有所谓的“空闲时间”,人们即使在休憩或在旅行中,也难以 找到独处的状态,安静让他们变得烦躁不安。 我相信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反思的转折,点,必须采取一些行动。我们可以从重拾一些 过去认为是美德的行为开始。比如和朋友面对面聊天,无论在吃饭、锻炼还是在休息时, 都不使用手机。诚然,手机和网络的多任务处理模式已在某种意义上重构我们的大脑,我 们一旦试图专心起来,就得和自己作斗争。但是无论这有多么困难,都是时候让我们再次 审视“独处、审慎、活在当下”的价值了。我们值得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只要记得提醒自 己,我们才是能够决定怎样利用科技的人。 (摘偏白重荀·特点尔《避休性孤种》) 材料二: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用一部专著《群体性孤独》向社会发出了灵魂 拷问。《群体性孤独》观察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忽视了真实世界的 社会关系。尽管与他人保持着联系,其交往却是浅层的,人们从在线联系中感受到的不是 关爱和亲近,而是孤独和隔离。遗憾的是,特克尔的出发,点存在偏误,她直接把人们数字 社交导致群体性孤独当作事实,并依据过去的社会交往模式把“低头族”的行为判断为病 态,而不是优先探讨沉浸于数字世界是否真的带来了群体性孤独。 数字技术赋能的连接泛在给社会带来了可见的变化,比如,生活中出现的“低头族”。 这种现象作为普遍存在的事实(),怎么可以被简单地诊断为社会病态呢?以“除夕夜 团圆饭,人们都在低头看手机”为例,可以提出的问题是:身体同场是人所必需的吗?(所 谓身体同场,指人们相聚在同一个物理空间。)如果答案为“否”,那便意味着还存在其 他满足人类群体性需求的形态。进一步的问题还可以是:依赖于身体同场的群体性是人的 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如果是自然属性的,那就是天性,是不可以改变的;如果是社会 性的,那就是社会习惯,是可以改变的。 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时候人都处在与他人身体同场的相处场景里,以至于人们把身体 同场当作了社交的默认状态。但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b)是:在没有手机而只能凭书信 联络的年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