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2985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含答案)

日期:2025-04-2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79次 大小:6970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答案,练习题,三国鼎立,16课,单元
  • cover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以下四张图片反映的是一场大战,这场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长平之战 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学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后,某同学制作了以下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①③处应分别填入的朝代是( ) A.夏朝、东周 B.夏朝、春秋 C.夏朝、秦朝 D.春秋、三国 3.“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武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刘备 B.司马懿 C.诸葛亮 D.曹操 4.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 ) A.魏 B.蜀 C.吴 D.晋 5.经过多年的征战兼并,曹操统一了北方;孙权在江淮扩张势力,夺荆州、占岭南,统一了江南;刘备占益州,夺汉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统一了巴蜀地区。这反映出当时( ) A.战乱破坏社会经济 B.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政权分立一直持续 6.魏、蜀、吴三国政权的建立者依次是( ) A.曹操、刘备、孙权 B.曹丕、刘备、孙权 C.曹植、刘备、孙策 D.曹丕、刘禅、孙权 7.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已有编民663423户,443万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 ) A.官渡之战奠定统一基础 B.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 C.全国统一推动社会进步 D.局部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8.建安元年,曹操在许下招募民众屯田,耕种那些因为人民流亡而荒芜的土地,结果“得谷百万斛”,于是推广到其他地区,“仓廪皆满”。这表明曹操的屯田( ) A.有助于恢复战争创伤 B.促进南方地区的开发 C.帮助曹操完成了统一 D.提高了粮食的亩产量 9.诸葛亮进入南中(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后,“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这反映了蜀国当时( ) A.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B.重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C.利用德治笼络少数民族 D.建立城邑控制西南地区 10.“正当东风起,黄盖率数十艘朦幢斗舰开往曹军水寨,相距千余米时点燃船上干柴,艘艘战舰如火龙般吞没了曹军的连环战舰,并殃及岸边的曹军大营。”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1.下面能反映229年三国鼎立形势的示意图是( ) A.B.C. D. 12.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分析,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据此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分裂倾向的加剧 B.均衡局势的打破 C.区域经济的发展 D.局部范围的统一 二、材料题 13.识图回答: (1)这幅图片反映了哪一次战役? (2)这一次战役发生在什么时候? (3)这一次战役交战双方是谁? (4)这一次战役的影响是什么? (5)你可以从哪一部名著中阅读这段内容? 三、综合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操(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荆州、四川)……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摘编自陈寿《隆中对》 材料二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回答,材料一分析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天下形势 “将军……若跨有荆、益”中的“将军”指的是谁 (2)据材料二,概括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关键性战役促使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