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4778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5次 大小:53698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甘肃省,语文,答案,图片,试题,嘉峪关市
    嘉峪关市第一中学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性考试(一) 语文答案 1.D 2.C 3.D 4.①材料一侧重分析二者文学创作的相同点,都宣扬人的文学,关注人的命运,并致力人 性及人的生存问题的探讨。②材料二侧重分析二者文学创作的不同点,并从地域色彩和创作 意图两个角度分析他们的创作差异:鲁迅取材于浙东,注重“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沈从 文关注湘西,注重构建湘西世界。 5.①差异:《阿 Q 正传》中集中刻画阿 Q 的劣根性:阿 Q 自轻自贱又自尊自大、蛮横霸道又 懦弱卑怯、过于敏感又麻木健忘、自欺欺人等等;《边城》中翠翠散发着纯朴的人性美:翠 翠美丽多情、纯真善良、聪明矜持,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等等。 ②原因:两人的创作意图不同。鲁迅创作小说的主要目的是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批 判国民的劣根性,以唤醒愚昧麻木的国民,引起疗救的注意;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更多是为了 表现他心中的湘西世界,表现他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与追求,而翠翠是作者理想中“爱”和“美” 的集中体现。 6.D 7. A 8. ①情节富有魔幻色彩:哈喇泊家族三代有着惨痛的经历,并以独特的方式记住这创伤, 富有魔幻传奇色彩; ②表达情感真实:通过对“海兰泡”惨案这一事件的描绘,表现哈喇泊家族承受的国族之殇, 历史之痛,传达出作者对哈喇泊一家的同情与敬佩,对沙俄侵略者的愤恨之情,提醒人们牢 记历史。 9. ①喝汤的声音指哈喇泊家族没有牙齿,喝汤时发出的呼呼声;②喝汤的声音是哈喇泊家族 铭记历史之声,国恨家仇“没齿难忘”;③喝汤的声音是一个民族的巨大的、隐痛的声音, 代表着民族的仇恨。它“像穿越幽谷的强风”,传播着历史,唤醒并强化人们的记忆。 10.BDE 11.B 12.C 13.(1)楚国人民赞赏屈原的品行道义,赞美屈原的文章,于是用他的作品相互教授传诵。 (2)这样以后忠诚之心和美好的品行得以成就,荣耀和名声得以彰显。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每个采分点各 1 分,大意 1 分) (1)“高”,认为高,赞赏;“玮”,赞美,夸耀;“传”,传诵。 (2)“立”“成”,成就;“行”,美好的品行;“著”,明显,显出。 14.①志洁行廉;②忠诚正直;③以死明志。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屈原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 然而遭到小人的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他能没有 怨恨吗?屈原写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吧。《国风》好写男女恋情但不失分寸,《小 雅》多讥讽指责却不宣扬作乱。而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屈原)往上称 赞帝喾,往下称道齐桓公,中间讲述商汤、周武王的事迹,来讽刺当时的社会现实。(他) 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规律,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笔简约,他的 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方正不苟。他运用的词汇虽然平常,但含义却十分重大, 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义却十分深远。由于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 物;由于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 那样摆脱污秽的境地,浮游在尘世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 染。推断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材料二: 屈原行为忠贞而被诬陷,心中忧愁悲愤,独自依照《诗经》的传统而作《离骚》,对 上用来委婉地劝说君主,对下用来安慰自己。正逢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忠贞之言不被 省察采纳,愤懑之情无法忍受,于是屈原又作《九歌》等共二十五篇。楚国人民赞赏屈原的 品行道义,赞美屈原的文章,于是用他的作品相互教授传诵。 况且身为人臣的要义,以忠诚正直为崇高品质,以殉节为贤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