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5520

江苏省泰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调研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4-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6次 大小:352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苏省,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
  • cover
江苏省泰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调研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并且能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当中,就文艺理论研究而言,也应实现从向西方文论、西方话语的“跟跑”,到与西方理论和西方话语“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理论话语“领跑”的重大转变。要做到这一点,必然要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增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中国文论研究的主体意识、再创造意识。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从哲学角度阐述了后现代知识观是不断追求“误构”模式。利奥塔的“误构”理论的启示性在于,一国理论在引介、吸收、借鉴他国理论时,应当尽力避免误译型、误解型和误用型误读,并自觉地在对外来理论进行准确理解与合理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种“移花接木”式的嫁接方式创造出具有民族性、生命力和解释力的理论形态。这方面,中西方都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可分为“移中接西”和“移西接中”两大类。前者如西方意象派理论,其开创者庞德尽管不懂中文,却在一个偶然机会将中国古典意象和诗学精神进行合理化的“误构”,融入自己的诗学思想和文化土壤中,并进行逻辑化、体系化、科学化的生发创造,提出了意象派诗歌创作“三原则”,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批评形式,对西方现代诗歌理论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后者如生态存在论美学,其创立者曾繁仁先生将马克思的唯物实践观及其所包含的存在论哲学思想,以及西方现象学、存在论和生态学思想移入中国语境并加以改造,构建起一种蕴涵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符合时代特征、富有生命力的当代中国生态美学体系。这对我国当代美学学科建设的突破和文艺批评话语的丰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认为是对西方理论成功误构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中国文艺理论在困境中突围,必须返归本源,接续传统,重构自身业已“失范”的话语谱系。季羡林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提出,“我们中国文论家必须改弦更张,先彻底摆脱西方文论的枷锁,回归自我,仔细检查、阐释我们几千年来使用的传统的术语,在这个基础上建构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回顾近现代中国文论发展史,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钱钟书的《谈艺录》和《管锥编》等,都是依照中国传统的“宗经”“依经立义”的阐释模式和言说方式,同时吸收当代西方理论资源,发掘出中国传统文论话语新内涵的典范之作。由此,将西方文论话语与中国古代文论话语进行相互参证,以新思维、新方法对古代文论进行重释,以增强其对当代文化经验阐释的有效性,这也是一条重要的突围路径。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出现的种种“贫困”境况,表明理论“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事实上,世界范围内有生命力的理论思潮和理论话语,大都是在与文艺经验和现实实践的互动结合中生发创造出来的。比如风靡全球的巴赫金“狂欢化”“复调”“独白”理论,其理论根源就来自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与《少年》等小说特点的抽绎提取;美国新历史主义之父格林布拉特提出的“文化诗学”理论,同样是从对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戏剧的解读中归纳总结而出的。而当代中国正处在变革和社会转型期,各种新鲜、独特的现实经验和文艺创作实践形式层出不穷,亟需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亲密接触”,进而从中发掘和提炼出基于本土文艺实践、富有时代特征、具有普遍理论价值的原创性理论话语。因此,文艺理论的返本归源,就是要在多层面、多视角、多维度考察的基础上,与中国本土文艺经验和文艺实践进行有效性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