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6825

5.2《边城(节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238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高中
  • cover
《边城(节选)》教案 一、教学背景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边城(节选)》位于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 5 课。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小说基本要素的了解。《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边城(节选)》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风土人情,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后续学习其他文学作品奠定基础。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注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理解文中优美、质朴的语言,体会沈从文独特的语言风格。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并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2.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特点,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3. 审美鉴赏与创造 欣赏《边城》中描绘的湘西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之美,感受小说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审美创造,如对小说进行改写、续写或创作相关的文学作品。 4.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湘西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体会小说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体会沈从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感受小说的语言美。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体会沈从文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追求。 2. 教学难点 把握小说的含蓄之美,理解沈从文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和复杂的社会思考。 探讨小说所反映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意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湘西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视频,视频中展示湘西的青山绿水、吊脚楼、端午节赛龙舟等场景。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个充满神秘魅力的地方是哪里呀?”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湘西的印象和了解。接着,教师介绍沈从文与湘西的关系:“沈从文是湘西人,他用自己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湘西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代表作《边城》。”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后,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湘西的印象和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精彩的视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湘西和《边城》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让学生对湘西有一个直观的初步印象,为理解小说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奠定基础。 2. 作者及背景介绍 教师活动:展示沈从文的照片和简介,介绍他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和文学成就。重点讲解他与湘西的深厚情感以及《边城》的创作背景:“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凤凰县,他的童年是在湘西的山水间度过的。后来他离开湘西到大城市生活,却始终对家乡念念不忘。《边城》创作于 20 世纪 30 年代,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沈从文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展现湘西的原始、自然、美好的人性,以对抗现代文明的冲击。”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介绍,了解沈从文的相关信息和《边城》的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布置学生默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