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2837934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5-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174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张
古诗词
,
诵读
,
涉江采芙蓉
,
教案
,
2024-2025
,
学年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它被收录在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这首诗歌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亲人的怀念之情。通过采芙蓉、望旧乡等典型的意象,诗人构建了一个含蓄而深远的意境。作为东汉时期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对写法”和视角转换的手法,展现了古代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特征。这首诗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叙事视角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他们能够理解诗歌中的表层意象和情感。然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三个主要的认知难点:首先,学生对于古代诗歌中叙事视角转换的敏感度不够;其次,他们对“对写法”等艺术手法的理解还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深入的体会;最后,在进行个性化解读时,学生容易陷入主观臆断,缺乏客观分析。鉴于这些难点,教学中需要通过创设可视化情境和进行逻辑推理训练,帮助学生从感性认知逐步过渡到理性分析,从而搭建起思维的阶梯。 三、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将通过分镜头脚本的创作来掌握诗歌意象组合的规律,从而加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叙事视角分析法,学生将学会如何破解诗歌情感的多解性,提升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改写实践中,学生将体会到古典诗歌留白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和创造性思维。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比较不同抒情方式,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民族审美心理,从而更好地传承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叙事视角转换对情感表达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这种转换来更深刻地感受诗歌的情感。 难点:难点在于如何把控多元解读的边界,并确保解读过程中的逻辑自洽,避免主观臆断。 五、教学过程 (一)影视化情境导入 教师将播放《长安三万里》中李白吟诗的片段,并提出问题:“电影是如何通过画面转换来表现诗歌意境的?”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影视分镜脚本案例,引出本节课将用影视创作思维来解读古诗的任务情境。通过跨艺术形式的类比,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沉浸式文本初探 开展“声音考古”活动:学生首先聆听专业朗诵音频,标注轻重音和停连符号;然后分组进行方言诵读展示(例如吴语、粤语等),比较不同语音对情感表达的影响。以“找出诗眼”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聚焦“忧”字,建立对诗歌的整体感知。 (三)分镜头创意实践 1. 概念支架搭建:利用《清明上河图》数字动态画卷为例,讲解“叙事性画面”的构成要素。 2. 创作任务单: 镜头一:全景镜头(涉江环境) 镜头二:特写镜头(采芙蓉动作) 镜头三:空镜头(长路旧乡) 镜头四:蒙太奇(终老想象) 3. 分组展示时要求说明画面色调选择(例如使用冷色调来表现“漫浩浩”),教师适时点拨意象的空间关系。 (四)叙述者侦探工坊 创设“诗歌叙事法庭”情境,将学生分为原告(单一视角派)、被告(多元视角派)、陪审团三方。通过三组证据分析展开辩论: 证据链一:人称代词缺失现象(对比《氓》的“女也不爽”) 证据链二:空间跳跃逻辑(“涉江”与“还顾”之间的地理矛盾) 证据链三:情感主体模糊性(“同心”的复数指向) 陪审团根据《古诗十九首》创作背景手册(课前分发)进行合议,教师引入宇文所安“双重空间”理论作为专家证言,引导学生理解游子思妇的抒情范式。 (五)多维改写实验室 提供三个创作入口: 入口A:闺怨剧(添加“对镜贴花黄”等细节) 入口B:羁旅记(穿插“古道西风瘦马”意象) 入口C:纪录片(插入历史学者评述片段) 展示往届学生优秀改写案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古诗词诵读 《燕歌行(并序)》任务式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2025-05-21)
10 《苏武传》 课件(共6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2025-05-21)
古诗词诵读 《李凭箜篌引》 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2025-05-21)
《蜀道难》 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025-05-21)
《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025-05-21)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