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7935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177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 cover
《虞美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地位与价值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该单元聚焦古典诗词鉴赏。《虞美人》作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在词体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品以精妙意象和独特章法展现个体生命体验与人类普遍情感,其“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创作突破,为宋词发展开辟新境界。教材选编此词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经典文本感受中华诗词艺术魅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虞美人》这首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还深刻地反映了作者李煜个人的悲剧命运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从而在欣赏和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境。此外,本课的教学还旨在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一)认知基础 高一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诗词鉴赏能力,能识别常见意象和修辞手法,但对“隔句相承”等特殊章法缺乏系统认知。部分学生存在“知人论世”意识薄弱的问题,难以将文本置于特定历史语境中理解。 在认知基础方面,高一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对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能够识别出诗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对一些常见的意象如月亮、流水等有所认识。然而,对于诗词中更为复杂的结构和技巧,如“隔句相承”等,他们往往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系统的认识。此外,学生在理解诗词时往往忽略了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时的历史环境,这导致他们难以全面把握诗词的深层含义。 (二)学习障碍 1. 历史距离:当代青少年对封建王朝更迭背景下君王的特殊心境缺乏共情基础 2. 审美隔阂:对虚实相生、今昔对比等艺术手法的深层审美价值认识不足 3. 思维局限:往往停留于“亡国之痛”的浅层解读,难以触及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面临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对历史背景的陌生感、审美鉴赏能力的不足以及思维深度的局限。首先,由于历史距离的存在,学生难以对古代君王在封建王朝更迭背景下的心境产生共鸣,这影响了他们对诗词深层情感的理解。其次,学生在审美鉴赏方面存在隔阂,对于诗词中虚实相生、今昔对比等艺术手法的深层审美价值认识不足,这限制了他们对诗词艺术美的全面感知。最后,学生在思维上往往局限于对“亡国之痛”等表面情感的解读,缺乏深入挖掘生命本质和哲学思考的能力,这使得他们难以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和评价诗词作品。 三、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 通过多模态诵读实践,学生能够深入掌握词体的韵律特点,从而在语言表达上更加丰富和精准。 2. 学生将运用意象分析法,深入解读诸如“春花秋月”等经典意象群,从而提升对文学作品中意象运用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 学生将构建一个“今昔对比”的三维分析模型,该模型将涵盖时间、空间、情感三个维度,以促进学生在思维上的深度发展。 2. 学生将运用“追问法”探究词作的多重情感层次,从而提升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分析的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1. 学生将绘制“愁情光谱图”,通过这一工具呈现情感流动的轨迹,从而在审美鉴赏方面达到新的高度。 2. 学生将尝试创作微型对比诗段,以此表达个人的生命体验,从而在文学创作上实现自我表达和创新。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1. 学生将梳理“月”意象的文化嬗变谱系,从而对这一文化符号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 学生将探讨李煜词作对宋词发展的奠基作用,从而对宋词这一文学体裁有更全面的认识。 四、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 学生将深入解析意象群的深层象征系统,从而在文学理解上达到新的深度。 2. 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