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本《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拓展 凝视自然 禅悦为食 ———你是郁达夫的fans吗? 不用投票,不用统计,朱自清先生的fans肯定比郁达夫的fans多得多。《荷塘月色》、《绿》每每被众多的语文老师拿来作为上公开课的范文,见于千万人的口中和笔端。的确,这几篇文章是上示范课的好题材。朱先生写景状物真是活色生香,但我依然能从文中听到朱自清先生在人世间为俗事奔忙的匆匆脚步声,是“有我之境”,尽管这脚步有时如惊鸿一现,很轻微、很匆匆,但是有心的读者仍然能触之成景。甚至他那解不开的、对女性阴柔美的特殊情节,我也能洞然于胸。 如果说朱自清先生用绝美的意象塑造了人间阴柔美的极品,那么郁达夫先生则用简单的一花一叶构筑起自己洒脱的审美世界,那是一个凝视自然、禅悦为食、接近超脱的境界。 我不由地成了郁达夫先生的fans。 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是潇洒超脱的,尽管他嘴里说着“著书只为稻粮谋”,但我认为那只是一个清心者的调侃。达夫先生的写景散文朦胧、且有一点消沉无奈和更多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潇洒自如。尽管达夫先生还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完全意义上的禅者,但假若你试图从他的散文中找到他的某种生活的直接投影———那真的很难。 这一点与他自己的小说大不相同———郁达夫的小说是对自己生活的、如照相机般真实的写照,如《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郁达夫先生笔下的自然是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的社会环境、个人际遇相对隔离开来的世界。读他的散文你会感得没有负担———虽然有时会觉得比较凝重,但这种凝重是对自我的体悟,具有相对的超脱性。这里没有活色生香的感觉,他笔下的美是一种不尚修饰的天然宁静,是晶莹透明的“无我之境”,禅意盎然,似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 散文的定义是“形散神聚”,成熟的散文家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令形神显隐自如。朱自清的散文表现为“神聚形也聚”,所以他笔下写一景一色、一人一事居多,《荷塘月色》《绿》,细腻入微,言工辞丽,是书斋文人之极品;只有达夫先生,形是散淡的,视野是不拘一隅的,只求有禅者之悦,所以大多题目大得没边,如《江南的冬景》、《济南的冬天》。他驱遣万般景物,消熔心中块垒,有禅者出世之感,有魏晋人那种真性情,有“万物芸芸,复归于静”之境,如《故都的秋》,真正的是散开了胸襟怀抱。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神呢,也是隐隐的,毫不张扬,如盐溶于水,觉其味不见其形。 这就是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时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景语如画,你可分得清这是作者想象中的古诗画中的景致还是作者眼中的实景?这还不够,又加上情语如禅:“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忘,死生不问了;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圣人云:柔软心近道心。在郁达夫眼中,一切宇宙有情物,都已平等客气,了无界限。这不是禅心、不是超脱了自我的大爱之心么? 《故都的秋》,最能体现郁达夫这种“禅悦为食”的特有审美意趣。许多作家是以旁观者的眼光来写自然的,郁达夫却是物我一体,是全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本色演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故都北平是苍凉的,但“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