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41721

深入体验,情景一体——《故都的秋》备课探幽

日期:2025-04-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45次 大小:511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深入,体验,情景,一体,故都的秋,备课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深入体验,情景一体 ———《故都的秋》备课探幽 龚志民 教学三年循环,又该上《故都的秋》这篇课文了。这个秋季的人们,与郁达夫类似:人人都希望有一个能饱看、尝得透、赏玩十足的秋天。岭南的季节变化不那么明显,反而能够帮助人们回忆春夏。今年,晦暗压抑的春夏留下的伤悲犹未散尽,痛定思痛时,已深秋阑珊。9月本应是狂欢季节,今年比较特殊,原因是新冠大疫。大部分人的注意力不在季节,人们更关注新闻和亲人身体,这个秋天有没有秋波和翩翩的身姿,几乎被忽略了。不管世人怎样,开学后,秋色秋意依然无视世人的眼光,如期到来,但得宴坐心洒脱,秋声秋色入怀来。 大秀自然界脱衣舞,如王者般坦然自若地缓缓归来,缓缓自醉。整个春天人们几乎都宅在家中,夏天也没有放肆地体验,现在憋着两个季节的精力重返工作岗位,半年多的网课,如同衣锦夜行,积淀了思想,沉静了气质,现在终于可以戴着口罩在秋季小心翼翼地释放了。那些教材文字、国画笔墨中,尺幅千里,更能找到秋色秋意。这是个非典型性秋季,大自然的解衣磅礴之势,更多地在传统文学艺术中。 教材文字镌刻如新,听课者届届不同;写作背景不变,讲课背景年年不同。语文课堂需要激情和真切体验,过去已去,现在正在流逝,教学要随时而化。凝固的思想也可以叫作成见,思想贵在流动。老于教书三十年余年,从不奢望通过保留教案来凝固思想。他是资历深的教师,但不想成为思想老的教师。对于教材中的经典文本,老于一直十分在意只若初见的感觉,认定这是使自己课堂活力长存的心源。在知识举手可查的年代,新颖的感性直觉、生活体验很重要,有时候,一点点有趣的、别致的、脑洞大开的想法和见解,即使自己躺在床上甚至在半睡眠状态,也会莫名地笑起来,等笑收敛了,老于再细嚼慢捋,结合生活、学生状态寻找语言、画面、思想切入点。学生常常受到感染。思想的原点不应该是别人的思想,只能是自己的感觉和感悟。从一个思想生成另一种思想,必然走入以空对空的死胡同,经典文本的共鸣器是时代、生活、学生。 老于出校门沿着城市绿道去踏秋,脑海中老是浮现范宽《溪山行旅图》那些苍凉发黄的国画卷轴。岭南踏秋,一分残春二分剩夏七分淡秋,老于知道这不太符合郁达夫对秋的审美渴望:虽静,却达不到郁达夫笔下的那种极静;虽清,却没有都市闲人的那种经历苍凉后的单纯;虽枯,却乏莫名悲凉的大背景。他一边走一边咀嚼回味课文:故都的秋,仅仅是秋色浓吗?最浓的秋意浓在何处?郁达夫为什么偏爱悲凉? 在这个南中国商业之都,很难找到“故都”的感觉,秋味比郁达夫瞧不上的江南秋更弱。绵延的绿道两边,尽目望去,只有小丘,没有崇山峻岭;更没有养鸽的闲人闲情,这个城市,只养地上跑的宠物,不放天上飞的灵禽。绿道上人不少,跑步的年轻人居多,他们跑步只为锻炼身体、缓解调剂职业紧张而来。崇尚996工作方式的一线城市,用创造的硕果为秋立心,没有闲情逸致赏玩只有枯黄没有硕果的秋天。老于碰到中年同事杜轩夫妻,他老婆是白骨精工作狂,说今天走了创纪录的五个小时,吓了老于一跳。是秋天的魅力还是工作的压力促使他夫妻走这么久呢? 《故都的秋》是不同的,与江南不同,与岭南更大异其趣。在没有“新”的时代,便只好咀嚼“故”得发黄的记忆甘果。郁达夫的那个时代,故都古文字学、文物收藏、遛鸟斗蛐蛐等雅风民俗盛行,皇城根下,玩家顽主雅俗共存,寄寓各自的动荡飘零。 三年前教学这篇课文,老于更多看到的是“故”都中的悲情、一种近于面壁枯坐的禅意。兀立桥下的都市闲人,老于认定那肯定是一个遍历命运沉浮的前朝遗老遗少。 西风落叶下长安,历史上故国、故都让人沧桑,里面潜藏的故事、情感汗牛充栋。故人、故交、故里、旧情、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