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时计划 课题 第二节 建构分子模型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7~9年级:②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了解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 科学观念:通过多种模型和符号的展示,知道模型和符号的建立与作用;举例说出学习和生活中见过的符号和模型,并加以区分;学会用模型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三种水的状态模型,初步掌握建立模型的思维方法。 探究实践:学习设计制作简单的符号、模型;通过构建简单的分子模型解释分子的构成。 态度责任:能关注生活中的模型与符号,体会用符号、模型来研究科学的作用;体验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上一节课的学习首次将七年级学生引入微观世界。微观粒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十分抽象。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缺乏形象直观的认知,对构成物质的微粒难以理解。而本节课“模型和符号的建立与作用”是学生学习微观世界的人门基础。通过对模型和符号的学习以及建模的体验,让学生在物质的宏观世界与微观结构之间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深人理解抽象的微观世界。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2章 第2节《建构分子模型》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凸出两个核心要素:“模型”与“符号”。教材从学生容易理解的、形象的模型,如地球仪、细胞模型等引入,过渡到较为抽象的模型,如一幅图、一张表、一幅计算机图像和公式等。在理解模型的同时,还设计了观察水分子微观状态模型的环节,让学生认识到建立模型是理解、解释或表达事物形态、特征及本质的一种方法。对于符号,则将科学中常见的速度符号作为引入,介绍了其他多种生活中常见的符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使用符号的原因。本节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模型和符号讲述模型和符号的作用,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模型和符号的方法来认识和研究微观世界,为后续学习分子、原子结构等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了解符号的作用 学习活动 常见的交通标志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活动 图片展示某路口的交通标志。这些 这些符号有什么作用 标志提示车辆在马路上规范行驶。 符号的三大作用:(1)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思考: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交通提示牌 (2)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1)展示实验室常用的电流表,引导学生用 (3)可以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文字语言不同 一个符号来表示它。 而引起的混乱。 (2)描述同一个事物,比如“时间”,用中文 、 正因为符号有这些作用,所以我们在日常的 英文、日文、德文、法文等表示都不相同, 生活和学习中会大量应用符号。 引导学生用一个符号来表示t。 过程诊断 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符号,帮助学生理解符号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符号进行科学学习。 学校任务② 了解模型的作用 学习活动 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事物 教学活动 请你用一个符号表示地球,你会怎 地球符号不足以用来研究地球表面的概况及 么画 如果用这个符号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 其运动情况。 理概况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可以吗 因为地球太大了,难以认识,为了更好地研 展示地球仪、细胞模式图,为什么要建立这 究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 些模型 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 当一个物体太大或者太小以至于难以观察 细胞太小,肉眼观察不到,按其结构特征做 和理解时,人们经常会使用模型来帮助研究。 成模型展示出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细 胞及其结构。 过程诊断 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思考,在某些情境中符号的使用不足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