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时计划 课题 第二节 建构分子模型 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7~9年级:⑦了解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举例说明水对生命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科学观念:通过电解水实验,从宏观、微观相结合以及定性、定量角度,认识水分子的构成和变化。 科学思维:通过探究水分子的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利用实验初步分析水分子的构成以及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以及“宏观辨识与微观解析”的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电解水实验,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运用推理、归纳等方法总结水分子的构成,提高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水电解实验的操作过程,养成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的科学品质;感受科学的奇妙和魅力,培养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水有广泛的接触,能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在前期学习中对物质的构成也已有初步的了解,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参与实验探究活动。通过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实质的具体应用,加深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但是学生在分析复杂实验现象、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等方面仍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引导、演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掌握。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2节《建构分子模型》第二课时。宏观、微观结合是重要的思维方式,模型和符号是重要的科学语言。本课在“模型与符号”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电解水实验直观地展示水的电解过程,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和模型符号层面建构水的宏观组成、微观组成概念,并为建构化学式符号概念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水分子的构成,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在课程中学会探究和分析,培养勤于观察、善于总结、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水的结构 学习活动 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不可缺少 教学活动 水是生命的源泉。 的物质,是维持生物新陈代谢的基础性物质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活动都起源于水,哪里有 你知道水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吗 水,哪里就会有生命。 或者水分子还能再分吗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是由水分 水分子可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子构成的。 过程诊断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以“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为真实问题情境,重新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让学生产生再探究的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学校任务② 电解水实验 学习活动 实验前需要向学生强调几个问题 教学活动 水在自然界循环的过程中,状态上 ①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关注两根透明玻璃管 发生了变化,但是并没有变成其他物质。 中水位的变化情况。 如果在水中通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②在实验过程中,要记录两根玻璃管中产生 呢 气泡的快慢。 展示实验室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 ③电解结束后,要记录两根玻璃管中气体产 观察电源正负极以及电解水实验装置的组 生的多少。 成(装置由水电解器、球形漏斗、刻度玻璃 ④如果实验现象不明显或者电解速度较慢, 管、电极构成) 该怎么办 观察实验前水的状态、颜色。 过程诊断 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寻找事实与证据来分析水的构成。在实验过程中了解电解水的原理和过程,掌握电解水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认识实验探究的规范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实验产物的检验 学习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 教学活动 电解水实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