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47551

【大单元整体教学】苏教版六下6.2《正比例的图像》(教案)

日期:2025-05-09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14843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整体,教学,苏教版,六下,正比例的图像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主题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是“数与代数”方面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三学段”中提出: 在“内容要求”中指出:“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的量;能探索规律或变化趋势。” 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成正比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的量的实例;能根据给出的成正比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了解y=kx(k≠0)的形式,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计算另一量的值。” 在“教学提示”中指出:“成正比的量教学要在具体情境中呈现两个成正比的量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可以把这个规律表示为=k(k≠0)的形式,也可以表示为y=kx(k≠0)的形式,感悟这两个表达式的共性与差异;引导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的成正比的量的数据,建立几何直观,为初中学习函数积累经验。” 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安排了3个例题,第一课时教学例1“认识成正比例的量”,通过展示汽车行驶时间与路程的对应表格,引导学生发现“时间越长,路程越多”的直观规律,汽车行驶的时间与路程关系的实例,通过表格数据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并总结正比例的定义。第二课时教学例2“正比例的图像”,通过表格和图表结合的方式,表格中列举了不同路程数值,从实际数据中抽象出比例关系,并进行数学建模,为学生提供了图像是探究比例关系的有效工具。第三课时教学例3“反比例的意义”,以购买笔记本和生产零件两个生活化场景为载体,通过表格数据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并总结反比例的定义。购买笔记本和生产零件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降低抽象概念的接受难度。通过直观的“单价与数量反向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兴趣。第4课时是一节综合实践课,通过计算大树的高度,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规律,并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学生认知情况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学生已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接触到较多的素材,这些为本单元的系统学习做了生活经验方面的准备,但是缺乏细致、深入的了解。 单元目标拟定 1. 使学生结合实际情景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 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 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2.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