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时计划 课题 第四节 探究物质组成的奥秘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5物质由元索组成 7~9年级: 知道元素的含义,理解已知的绝大多数物质由元素组成;认识常见的元素和元素符号 (H、C、N、O、Na、Al、Si、P、S、CI、K、Ca、Fe、Cu、Ag、)。 科学观念:通过概念辨析,了解元索和同位素的概念,明确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初步形成元素观。 科学思维:通过拆解分子模型,运用类比与迁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建构元素和同位素的概念,培养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收集标签、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分享观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关注生活中的元素,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同位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感受科学的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概念,能从微观上理解物质构成,但难以从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两个不同维度分析物质。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查找食品、药品的标签来认识生活中的常见元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析模型、拆分模型、辨析三种原子的原子构成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概念的建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类比迁移、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为后续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分类及变化做好铺垫;最后通过阅读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同位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4节《探究物质组成的奥秘》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微观粒子之后对物质组成的宏观认识。教材通过探索活动“熟悉的元素及其作用”引出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元素,再通过不同分子中含有相同原子的例子建构“元素”概念,并从元素角度分析化学变化,为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建立认知框架;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中三种氧原子的原子核结构模型建构同位索概念,呈现同位索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同位素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寻找生活中的元素 学习活动 观察药品盒、奶粉罐或饮料瓶上贴 教学活动 (课前收集药品、低钠盐、含氟牙 的标签,找出其中所含的元素。 音等包装盒以及奶粉罐等) 用科学方法分析后发现,物质的基本成分是 请分组讨论,并将你知道的关于元素的知识 元素。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了118种元 填人教材第73页表2.4-1中。 素。 过程诊断 通过收集、观察和分析食品、药品的标签,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校任务② 建构元素的概念 学习活动 展示教材第62页图2.2-8的九种 教学活动 展示蛋壳、贝壳、石灰石三种实物, 分子模型,先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这些 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 模型,再让学生拆分模型,将相同的原子放 氧、钙三种元素组成的。 到同一个容器中。引导学生得出这些氢原子 那什么是元素呢 总称为氢元素,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碳原 怎样理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子总称为碳元素。 教师依次展示物质的分子模型,引导学生说 (1)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统称为元素。 出组成物质的元素。 (2)质子数或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电子数能决定元索的种类吗 过程诊断 运用建模和分类思想,触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分析微观粒子模型,设计“问题链”,使学生的思维具象化。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变”与“不变” 学习活动 微观上,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教学活动 回顾电解水实验,思考水在通电前 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宏观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