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2883565
8.2《登高》课件(共2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5-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471087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张
-2024-2025
,
必修
,
语文
,
高一
,
统编
,
学年
(
课件网
) 填写杜甫资料卡片 字 自称/世称 诗风 所处年代 代表作品 评价 子美 沉郁顿挫 少陵野老/杜工部、杜拾遗 公元712-770年,经历了“安史之乱”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开始漫游吴越,5年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又游历梁、宋、东鲁等地。此时的杜甫壮志凌云,仗剑远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这期间代表作是《望岳》,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 (二)寓居长安十年(35~44岁) 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官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首长篇作品)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陷于贼手和逃出为官时期(45~48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小安置在鄜州后,只身前往凤翔投奔肃宗,不料途中被叛军所俘,被押解到长安,因官卑职小,没有被囚禁。对于大唐江山的深切担忧,对于战乱的种种亲身经历,催生了杜甫许多反映现实的诗歌。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写下饱含热泪的《春望》一抒忧国之痛。还有望月思家之作《月夜》。后来他乘隙逃到肃宗所在地凤翔,任左拾遗,上任不久,因忠言直谏被贬。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 出生入死,漂泊流离,忧国伤时、抑郁悲愤。 (四)西南漂泊时期(49~59岁) 杜甫弃官携家逃难,西行入蜀,到成都定居浣花溪畔,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后又流亡到梓州,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不料严武第二年即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严武死后,他再度漂泊,在夔州居住了两年,继而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于湘江舟上。这时期,代表作有《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等抒情诗和政治讽刺诗。 忧国忧民思想更深邃、诗风更纯熟。 安史之乱结束 763年 安史之乱结束四年,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 严武病逝,失去依靠,举家离开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夔(kuí)州。 765年 因得好友严武相助,过上一段难得安定的生活。 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享年五十九岁。 770年 抱病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并写下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767年 写作背景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沉郁顿挫 沉郁: 顿挫: 艺术形式。 感情表达的起伏低回 思想内容。 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境界雄浑、阔大,内容深广、深厚,情感深沉、含蓄; 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1、一般八句,共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偶句押韵,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 3、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工整。 律诗的起承转合: 起:首联,破题或对景兴起,诗的开头 承:颔联,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 转:颈联,转折,开拓新意 合:尾联,收束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2025-04-30)
《阿房宫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25-04-30)
北京市育才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扫描版,无答案)(2025-04-30)
河北省2025届新高考临门卷3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2025-04-30)
河北省2025届新高考临门卷4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2025-04-30)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