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课时备课 课题 《三月桃花水》 教 材 分 析 文本位置、文体、主要内容 本课是部编语文四下第一单元第3篇精读课文,单元主题为“田园风光” 本文是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写的一篇抒情散文。主要是写了一个孩子借助“那一方小小的天窗”,观看屋外世界,并由此产生的遐想,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文先写天窗的特点;接着围绕“这时候,天窗成了唯一的慰藉”,重点讲述雨天和夜晚,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雨脚落跳、闪电划过、星云流动的情景以及由此展现的美丽而神奇的想象世界;最后写感谢发明天窗的人,让孩子从“无”中看到“有”,从“虚”中看到“实”,赞美了天窗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教学内容分析 识字与写字:认识“慰、藉、瞥”3个二类字,会写“慰、藉、锐、滩、帐、烁、蝙、蝠、霸、鹰”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慰藉、猛厉、锐利、河滩、帐子、掠过、蝙蝠、霸气、猫头鹰、阔达、卜落卜落、闪闪烁烁”等词语。其中易错、混字有:藉、慰、霸、鹰;“慰、霸、鹰”“上宽下窄”“上窄下宽”“半包围结构”的写法。 阅读: 一是通过朗读、默读、跳读、浏览等方法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简单概括文章信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天窗在哪里?为什么要开天窗?”二是借助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感受天窗给孩子带来的快乐;三是学习抓住关键词句,领会作者情思的方法。把握三类语句: 第一类是议论的语句。作者在描写人、事、景、物的过程中,会自己站出来“说话”,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甚至直接表露自己的爱恨喜怒。 第二类是反复的语句,反复是诗歌常用的抒情方式,这些反复出现的语句往往是作者情思的凝聚点。 第三类是比喻的语句,作者将自己的情意“藏”在所比的事物中,抓住所比事物的形象特征和情感色彩,就能领会作者的情思所在。 《天窗》两次出现“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个句子是抽象的,所以在每次出现之后,作者用了一个语段具体描述透过这个天窗看到和想到的美妙事物和景象,揭示了天窗带给孩子们的乐趣,也揭示了天窗对于孩子们成长的意义。 习作:感受茅盾散文的精妙,能划出想象的句子,说出喜欢的理由,并尝试仿写。 口语交际:结合文字语言,体会“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理解“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运用“转述”视角和“自述”视角,在组内交流。 综合性学习:《窗里窗外》摄影活动-用一扇窗创意精彩故事。窗里看出去的世界,视野开阔,花开花落,精彩纷呈 ; 从窗外看窗里,角度收窄,隐隐约约,朦胧中藏着神秘。关注的动人瞬间,因为寻美视而不见,因为"风景"而错过…… 3.关系建构: 统编本四年级下册中编排了两个“散文”单元:第一单元是写景类散文,《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第四单元是状物类散文,《猫》《母鸡》以及《白鹅》。两个单元有区别,又有关联,教学时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与梯度。 4.资源拓展: 推荐阅读四上主题丛书“小小的乐园”单元6篇课外文章——— ◎《歌溪》/吴然◎ 《山里的时光》/李李◎《失去的草篮》/徐鲁 ◎《井上的乐趣》/力群◎《“风扇”记趣》/向辉◎《我的王国》/【英】斯蒂文森 学 情 分 析 一、知识经验 1.已知:文章学生对写景文章并不陌生,在四年级上册学过《观潮》《走月亮》等描写景物的写景文章,《繁星》与本课夜间观星有相近内容;《牛和鹅》《陀螺》等写童年文章。 2.未知:学生对“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对“无”中看到“有”,“虚”中看到“实””的理解可能会有有难度,对奇幻、阔达、猛厉的景象想象不出来。 二、策略经验 1.已知:学生已经可以通过注释联系上下文初步了解文章的意思,能够找出文中中描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