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青纱帐———甘蔗林 【教学目标】 1、了解郭小川的生平及作品,理清诗歌的行文思路; 2、掌握“青纱帐”和“甘蔗林”的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青纱帐”和“甘蔗林”的象征意义。 难点:体会昔日艰辛的革命斗争岁月。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高涨。当时,满怀革命热情的诗人踏过祖国的南方和北方,为人民群众伟大的奋斗精神所感染,接连写下许多基调高昂的诗篇,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二、新课讲授 1、知人论世 郭小川(1919.9.2-1976.10.18),原名郭恩大,现代诗人,出生于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一二九”运动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 2、写作背景 1962年初,郭小川再度来到厦门,他站在香甜的甘蔗林里,联想到远在千里的北方的青纱帐,回忆起青年时期参加八路军,在青纱帐里打游击的战斗经历,曾经战火般严峻艰辛的岁月顿时涌上诗人的心头。诗人体味了困难和斗争,胜利和欢乐,领悟了其中深刻的道理。如诗人自己所说,《青纱帐———甘蔗林》便是“表现了我对克服困难的信心”。 3、解题 青纱帐:借指夏秋间田野里大片长得又高又密的高粱、玉米等。与甘蔗林相似“看见了甘蔗林,我怎能不想起青纱帐啊!” “———表示话题的转换,全文主要内容为青纱帐、甘蔗林。先有青纱帐为话题展开,后转写甘蔗林内容,最后突出本诗歌主旨。 4、初读诗歌 5、梳理字词 三、赏析课文 1、精读诗歌 全诗12节,可以分为三部分 一(第1节):全诗的总起 二(第2-11节):尽情铺陈青纱帐与甘蔗林的异与同,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时代的必然联系,说明自己之所以如此激动的原因 三(第12节):总结全诗,点明“青纱帐”与“甘蔗林”的象征意义 2、第一部分 “我怎能不想去青纱帐” 突出了“青纱帐—甘蔗林”的内在联系,充分表达了诗人浓郁的革命激情。 “至今还这样令人神往”说明青纱帐留给诗人的记忆是深刻的、美好的、难忘的。 “你竟如此翻动战士的衷肠”自然地展开了下文的丰富联想和开阔的想象,有总起下文的作用。 3、第二部分 (1)“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梦想……哦,我的战友、我的亲人、我的兄长……哦,我的歌声、我的意志、我的希望……哦,我的祖国、我的同胞、我的故乡……”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的一切”与“青纱帐”密不可分。“青纱帐”是斗争摇篮,表达对革命前辈光辉业绩的赞颂之情,抒写了诗人心往神驰和衷心怀念、感激与自豪的思想感情。 (2)说一说青纱帐场景中发生了哪些事情。在北方“染上战斗的火光”“浴过壮丽的朝阳”“生出翅膀”“炼成纯钢” (3)甘蔗林与青纱帐有什么不同?甘蔗林:香、甜、美、亮 运用几种感官描写,营造出一副美好安逸、令人喜爱的场景,与青纱帐场景截然不同。 (4)简要赏析第四至六小节的修辞手法。 运用对偶、对比的修辞手法:凛冽的白霜VS大气的芬芳、炮火的寒光VS朝雾的苍茫、心跳的声响VS欢欣的吟唱、破烂的衣裳VS节日的盛装 这些句子两两相对,两两相比,充分突显出两个时代的特点。对偶句音调和谐,互相映衬,增强了诗歌的形式美,渲染了浓重的抒情气氛,表达了作者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 (5) 用南方的甘蔗林和北方的青纱帐相对比,在新旧对比中,感受时代的变化和精神的传承。 (6)对于这两者不同象征意义,诗人作何回答? “我们的国土到处都是一样;生活永远使人感到新鲜明朗。无论哪里的风雷哟,都一样能壮大我们的胆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