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李隆基(685~762) 一个人创造了两个历史“奇迹” 一个是“开元盛世” 一个是安史之乱 阅读材料: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诗中描绘的是唐玄宗统治后期(天宝年间),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 由于安史之乱,开元年间的升平景象不再有,唐朝由盛转衰。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材料一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教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他们把持朝政,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原因一: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结合材料,说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 材料二 疯狂的土地兼并夺走了广大农民原本就十分有限的土地,有的沦为贵族、官僚、地主的雇农、雇工,有的成为无家可归,四处漂泊的流民…使国家收入不断减少。 原因二:当时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唐朝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置军事重镇,称为藩镇,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权力极大,不仅掌握庞大的军队,而且兼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 材料三 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致使地方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 央之势。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 材料四 (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賦”。 ———《新唐书》 原因三: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节度使势力膨胀,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于一身。 材料五 节度使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二十万人,拥兵边陲。 原因四:安禄山任三镇节度使,扩张势力。 一、安史之乱 1.人物: “安”: “史”: 2.时间: 事件性质: 安禄山 史思明 755-763年 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向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 唐玄宗→四川 太子李亨 →灵武 (唐肃宗) 755年 →发动叛乱 763年 →平定叛乱 反击叛军 陈玄礼 杨国忠 杨玉环 4、安史之乱的概况 过程: (1)从河北南下,攻占洛阳、潼 关,逼近长安。 (2)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 被拥为帝,即唐肃宗。 (3)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内 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 助下,于763年,叛军被平定。 影响②: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中央权力衰微。 影响①: 经济方面: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特别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政治方面: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尖锐。 5、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安史 之乱 1.时间:755-763年 2.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3.爆发原因: 1.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2.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3.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4.结果:被平定 5.影响:经济方面: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政治方面: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尖锐。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中央权力衰微。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 背景:1、中央: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2.地方:藩镇割据,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 3、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新课学习 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 活动 2 观看视频,结合课文,梳理黄巢起义过程和影响。 阶段 事件描述 爆发 874年,王仙芝在今河南起义。王仙芝死后,黄巢成为领袖 发展 "采取大规模流动作战的方式"(黄巢起义特点),转战南北,夺取广州 高潮 攻入长安,881年建立大齐政权 失败 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投降唐朝后,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影响 黄巢的军队主要活动在东南富庶之地,破坏了唐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