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青春之姿,绽英雄本色 ———《沁园春·长沙》赏读 教材分析: 《沁园春·长沙》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本课是毛泽东于 1925 年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填写的一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阅读与赏析本词时,要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并通过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对词的基本知识点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对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斗争生活及其思想感情理解不深,因此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而理解作者写作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学习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人形象,理解诗歌意象所传达的情感,体悟诗人的青春价值。 教学过程: 课前基础知识巩固 沁(qìn )橘(jú )百舸(gě )怅寥廓(chàng liáokuò ) 蓼(liǎo)蓝姓 廖(liào )峥 嵘 (zhēng róng) 小组合作探究 1.“”一个 看 字领起哪几句?请从中找出你认为用得比较好的字词并赏析。 2.词的上阕作者在描绘画面中选取了几种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分析作者是如何变换角度描绘上阕美景的 这美景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恰”字统领到下面哪句话?这些 同学少年 具有怎样的特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代诗人在创作上强调字的推敲和锤炼,力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语)。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对语言精心锤炼带给我们的一份感动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更是卢延让锤炼语言的真实写照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炼字炼句的铮铮誓言 学习任务一:诵读涵泳,以声悟情 1.课前自由朗诵诗歌,制作“知音卡”,给自己的朗诵打分。 2.“我把诗歌读给你听”,同桌两人一组,互相读诗,互相打分、点评。 3.诗歌朗读展示与点评。 学习任务二:赏读文本,观照抒情主体 学习情境:8 月 12 日,长沙橘子洲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正式入围中国旅游的“奥斯卡奖”———第 13 届中国旅游投资艾蒂亚提名奖。假如你是毛主席雕塑的设计师,请你结合《沁园春·长沙》,说说你的设计思路。 1.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学生交流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进步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曾组织湖南学生联合会和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他领导革命青驱逐了反动校长张干,组织进步同学开展了反对袁世凯的斗争,领导湖南人民驱逐了反动军阀张敬尧,同湖南军阀赵恒惕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沁园春·长沙》写于 1925 年晚秋。当时毛泽东 32 岁,这一年 2 月,他从上海回到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 月从韶山到长沙,9 月前往广东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逗留长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的秋景,又联系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2.朗读诗歌,明确设计宗旨 有感情地朗读词作,说说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的伟人气概。请用四字词语概括。 设计宗旨:雕塑设计要以 1925 年毛泽东青年时期形象为艺术原型,突出表现伟人青年时代_____的气概。 3.解读诗词,感知形象 请学生从“身姿”“眼神”“表情”等方面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 (1)身姿:对“独立”的解读。 (2)眼神: ①品读秋景,体悟写景艺术,塑造诗人之眼。 词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这幅湘江秋景图由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