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归去来兮辞 部扁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陶渊明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 知识,积累与本课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变化 。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辞赋的语言、声韵之美,品味骈散间行的清新文风。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诗人反对独裁统治,维护自身尊严,进行独立思考, 保持独立人格的人生追求与人生境界。 学习目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zhuō 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yìn 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fán 笼里,复得返自然。 导入新课 归 园 田 居 ( 其 一 )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自称“五柳先 生”,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其为 “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 彭 泽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八十多天 便弃官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此后的22年,虽 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却再无出仕之 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2岁。 作者简介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 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 其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 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 “乐安天命”的消极思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 胜 ,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 具有独特风格。 主要作品:《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题材类别 思想内容 代表作品 田园诗 描写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 淳朴动人的农村生活情趣,既表现 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又表明其 坚决与污浊官场决裂的态度。 《归园田居》 《饮酒》 咏怀诗 表现了陶渊明归隐后对政治的 关心。这类诗寄寓抱负,多慷慨之 音。 《读<山海经>》 《咏荆轲》 陶渊明的诗歌分类 背景探寻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因生活所迫开始出仕,做了几任小 官,但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东晋义熙元年(405),41岁的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0多天的 彭泽令便弃官归田,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晋书 · 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归隐是出于 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县巡视,要陶渊明整冠束 带迎接,以示敬意。陶渊明气愤地说: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 人!”于是,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挂冠:脱下官帽随即离去,比喻辞官归隐。 解读题目 归 去 来 兮 辞 去 助词,无义 语气助词 一种文体 本文分为"序”和"辞"两部分 “序”部分说明了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是理解本文的关键。 “辞”部分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愉快的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辞 辞是一种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文体。 辞的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因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亦叫楚 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以区别,但实际上二 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其相似之处在于: 辞 和赋 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①辞更接近于 诗 ,重在抒情 ,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