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3240

5《雷雨(节选)》课件(共7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1301603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课件网) 节选 第一课时 了解戏剧有关知识,了解作者曹禺及《雷雨》的相关剧情; 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作品主题,提高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理解剧中潜台词的含意,并在矛盾冲突中分析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素养目标 1 2 3 “当你听到雷声、看到闪电时,你会联想到什么?是恐惧、压抑,还是某种即将爆发的情绪?” 为什么许多文学作品喜欢用‘雷雨’这样的自然现象来象征情感或命运?它可能代表了什么样的情绪状态? 正如你们所猜测的那样,‘雷雨’不仅是一种天气现象,更是一个隐喻———它象征着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社会的动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雷雨》,正是通过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揭示了一个家庭深埋的秘密和不可调和的矛盾。让我们一起探索这部经典戏剧的魅力吧! 文学常识 第一章 作家介绍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 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为本姓“万”(萬),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外语系。 1933年 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完成处女作《雷雨》,震动当时戏剧界。 1935年发表 《日出》,继而又发表了《原野》(1937 ) 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 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其中,《雷雨》不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作家介绍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 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写作意图 1930年9月,曹禺从天津南开大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插入二年级就读。他从小就喜爱戏剧,曾积极参加剧社演出京剧《打渔杀家》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话剧。对戏剧的酷爱使他产生要写一部大戏的强烈愿望,他开始根据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构思话剧《雷雨》。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曹禺担任宣传队长。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鲁大海的人物形象。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 1934年7月,《雷雨》首次发表于《文学季刊》1卷第3期。 背景链接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戏剧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 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