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4715

16.2 《六国论》课件(共4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0次 大小:208987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6.2,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六 国 论 --鉴史锋藏赂,谋篇刃破疆 第一课时 文言基础·脉络梳理 学习目标 壹 贰 叁 理解"弊在赂秦"核心论点及分论点关系 梳理文章"总-分-总"论证结构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 壹 情境导入 你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贰 知人论世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人生轨迹堪称科举失意却以文章名世的典型。苏洵少年时聪慧却疏于读书,自述“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直至27岁才发愤攻读,试图通过科举入仕。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榜而归。其文章风格(如纵横捭阖的策论)与当时科举要求的“时文”格格不入,导致仕途受阻。 苏洵生平 “庆历增币”事件 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北宋拒绝承认其合法性,双方爆发战争。宋军在三场关键战役中惨败,损失惨重。辽兴宗(耶律宗真)见北宋深陷西夏战争,趁机施压,要求割让关南十县(今河北雄县一带),否则增兵南下。 北宋派富弼出使辽国谈判,提出两种方案:(1)和亲联姻(北宋嫁公主,嫁妆有限)。(2)增加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匹,总计岁币达银20万两、绢30万匹)。辽国选择后者,因岁币比和亲更有利可图。 辽国要求北宋在国书中将岁币写作“纳”(象征臣服),而非“赠”(平等往来)。富弼坚决反对,但宋仁宗最终妥协,接受“纳”字。 北宋内部的政治经济危机 1. 财政困难 西夏战争耗费巨大,河北、陕西驻军增至30万,军费激增。 庆历年间(10411048年),北宋“财用匮乏,盗贼蜂起”,社会矛盾加剧。 2. 主战派与主和派的矛盾 主战派(如程琳)认为辽国得寸进尺,应强硬回击。 主和派(如晏殊)主张妥协,避免两线作战。 宋仁宗最终选择以金钱换和平,避免战争进一步消耗国力。 叁 文本精读 “六国”指战国时代除秦国以外的燕、赵、韩、魏、齐、楚六个诸侯国。 “论”是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就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意思。 题目解说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以议论为主,析理透辟。“论”主要分为两种: ①是政论,用于发表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 ②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本文即史论。 赂lù秦 六国互丧sàng 小则获邑yì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草芥jiè 洎jì牧以谗诛 革灭殆dài尽 当tǎ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liáng 悲夫 fú 为wèi秦人积威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 读准字音 活动1:文言攻关赛 小组竞赛翻译 活动2:思维导图绘制 梳理"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论证逻辑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灭亡 武器 锋利 弊端 (割地)贿赂 判断句, 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因果关系 亏损 道理 原因 吗 有人 彼此相继灭亡。 互,由此及彼 全都,一概 因为 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 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中心论点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凭借 动词作名词, 用攻战的方法 取得 就 获得 小城镇 大城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