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章 神经调节 微专题二 兴奋传递相关实验分析题 一、兴奋传递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情况分析 1.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 (1)电位变化示意图 (2)产生机制 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引起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突触后膜对Cl-、K+的通透性,Cl-进细胞或K+出细胞(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主要与Cl-内流有关)。 (3)结果 使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得更大,突触后膜更难以兴奋。 1.去甲肾上腺素(NE)是一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重摄取或被酶降解。临床上可用特定药物抑制NE的重摄取,以增加突触间隙的NE浓度来缓解抑郁症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NE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引发动作电位 B.NE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形式传递信息 C.该药物通过与NE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发挥作用 D.NE能被突触前膜重摄取,表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可双向传递 A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增加突触间隙的NE浓度可以缓解抑郁症状,故推测NE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可引发动作电位,A正确;NE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信息,B错误;结合题意可知,该药物的作用主要是抑制NE的重摄取,而重摄取的部位是突触前膜,C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错误。 2.下图为某同学在注射疫苗时与缩手反射有关的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D A.该同学在注射疫苗时没有缩手,但神经元A已经产生兴奋 B.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C.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能引起Ca2+内流,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D.上图中只有Na+内流才能引起神经元C突触后膜膜电位发生变化 解析:该同学在注射疫苗时没有缩手,说明来自大脑皮层B的抑制大于来自传入神经A的兴奋,从而不会引起神经元C兴奋,A正确;分析图中信息可知,乙酰胆碱能促进突触后膜Na+内流,5-羟色胺能促进突触后膜Cl-内流,5-羟色胺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是抑制性神经递质,B正确;由图可知,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能引起Ca2+内流,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C正确;上图中,Na+内流会和Cl-内流共同作用,引起神经元C突触后膜膜电位的改变,D错误。 二、实验探究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 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A的反应,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①③都有电位变化→双向传递;只有①处电位有变化→单向传递(且传递方向为③→①)。 3.下图表示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流计的电极均连接于神经纤维外表面,A、B、C为可以选择的刺激位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刺激A点,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到B点 B.若要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最好刺激C点 C.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D.刺激B点,观察②指针的偏转次数,可以判断X处有无突触 D 解析:AB之间有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A点,兴奋不能传到B点,A错误;刺激C点,只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从C传到B,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B错误;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是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大量外流引起的,C错误;当刺激B点时,②指针若偏转两次,则说明X处无突触,若只偏转一次,说明X处有突触,D正确。 4.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