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0240

5.1《阿Q正传》课件(共4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261330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4-2025,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阿Q正传》 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分为三个时期(1917--1927) 1. 五四时期(1917-1927) 特点概述 五四时期的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是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文学革命不仅在语言文字上进行了革新,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意识和理想抱负上的革新。 主要特征 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从传统的文言文转向白话文,使文学更加贴近大众生活。 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文学作品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众疾苦,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 代表性作家和作品:鲁迅、郭沫若等作家的出现,他们的作品标志着新文学的实质性进。 2、左联时期(1927-1937) 特点概述 左联时期的文学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革命文学与资产阶级等反动文艺思想斗争的结果。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是革命文学的蓬勃发展。 主要特征 革命文学的兴起:文学作品更多地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和革命精神。 文学与政治的紧密结合:文学创作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文学作品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工具。 多样化的文学形式:除了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等形式也得到了发展。 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9) 特点概述 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是文学作品更多地关注民族解放和社会变革,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英勇斗争。 主要特征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文学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鼓励人民抵抗外来侵略。 现实主义的深化: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多样化的主题和风格:除了战争题材,还有大量反映社会变革和人民生活的作品。 《阿Q正传》的发表时间: 《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分章连载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北京《晨报副刊》,署名巴人。1923年8月,该作品收入作者自编小说集《呐喊》中,由北京新潮社出版。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1、早年与教育:出生绍兴没落士大夫家族,幼年经历家产中落,目睹封建社会的腐朽。 1898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矿务铁路学堂,接触西方科学。 1902年公费留学日本,先学医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因”幻灯片事件“弃医从文,决心以文学改造国民精神。 2、文学与革命生涯 辛亥革命前后:1909年回国,任教于杭州、绍兴。辛亥革命爆发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但对革命后的社会失望。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署名“鲁迅”,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参与《新青年》编辑,成为新文化运动主将。 晚年与左翼运动 :1927年移居上海,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参与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支持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 - 1936年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享年55岁,葬礼上覆盖“民族魂”旗帜。 主要作品 小说 短篇小说集: 《呐喊》(1923年):收录《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批判封建愚昧与国民劣根性。 《彷徨》(1926年):包括《祝福》《伤逝》等,反映知识分子的迷茫与底层女性的悲剧。 历史小说:《故事新编》(1936年),以荒诞手法重构古代神话(如《补天》《奔月》)。 散文与学术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充满哲学隐喻与孤独抗争意识。 回忆散文:《朝花夕拾》(1928年),记录童年与青年经历。 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1923年),首部系统研究中国小说史的专著。 杂文 风格:犀利辛辣,直指社会黑暗与人性虚伪,被称为“匕首与投枪”。 代表作:《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内容涵盖批判传统文化(如《论雷峰塔的倒掉》)、揭露政府压迫(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反思国民性(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辛亥革命的核心任务: 1. 推翻清朝统治,终结封建帝制 2. 建立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