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党费 第一章 知人论世 走进作者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诸城人,中国电影编剧、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主任。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 背景介绍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觉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粵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 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 献身精神 顽强的 战斗精神 无私的 赏析人物形象--黄新 “一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真不是味 儿啊”--对党组织思念,联系上之后的高兴与激动。 “有我们在……再打起来” --渴望战斗,坚强乐观、自信。 “是有困难哪……现在的任务也能完成!” --英雄气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为了党,你得活着!”“快上去……应付!” --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语言描写 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神态、语言描写。展现了她伟大的母爱和对党的一腔 热诚,誓死也要保卫革命力量。表现她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从容不迫和勇于自我牺牲的光辉品质。 赏析人物形象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打开党证,里面夹着两块银洋。她把银洋拿在手里掂了掂。 --对丈夫的深情和思念 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 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 --她为了革命甘愿忍受生活与精神上的巨大痛苦, 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 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 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 --镇定从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筐咸菜的重要性 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 她揭起衣裳,把衣裳里子撕开,掏出了一个纸包。纸包里面是一张党证,已经磨损得很旧了,可那上面印的镰刀斧头和县委的印章都还鲜红鲜红的。 ———对比,表明她作为党员的火热的心,一系列动作 显示出她郑重的态度。 《党费》中的黄新 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 描写方法 人物性格 表现主题 分析黄新的人物形象——— 信仰坚定、顽强斗争、勇于牺牲的共产党员 1934年10月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工作遇到极大困难。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一心向党,机智果敢,聪明机警,临危不惧,无私赤诚,勇于献身。 在敌后艰苦环境里坚斗争,为了缴纳党费和掩护游击队的同志,献出自己生命,她对党的忠诚,有为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 任务二:传统法分析正面人物 水生嫂 小芹、小二黑 黄新 性格特征 典型环境 哪类典型人物 人物描写手法 人物 比较角度 勤劳善良、深明大义 热情淳朴、活泼乐观 自信乐观、果断刚毅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水乡 解放战争时期,山西某根据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 中国传统劳动妇女,抗日根据地进步青年 新型农民 党性与人性美统一的革命者 语言、外貌、细节描写 白描、比喻、对比 语言、细节描写 任务三:分析《党费》中其他人物的作用 黄新孩子的作用 社会环境: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蘸盐水、抓腌豆角等事,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 人物: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黄新对党的忠诚。 主旨:黄新认为饿了自己的孩子,吃饱了共产党,就能够救更多的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