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史记》司马迁 词语典故取自《史记·项羽本纪》。 现指以友好的方式邀请对方,实际上却暗藏陷阱,企图对其进行破坏或陷害。 解读标题 鸿门 地名,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城东约5公里的新丰镇鸿门堡村。峭原由于被骊山流下来的雨水冲刷,北端出口处状如门道,形似鸿沟,故名。 宴 宴会,饭局。 谁设的? 参加者有谁? 宴会气氛如何? 写这样一场宴会有什么意义? 一、知人论世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史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前四史:包括汉朝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汉朝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的《后汉书》、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 《史记》 本纪12篇 世家30篇 列传70篇 表10篇 书8篇 本纪 历代帝王政绩 世家 贵族王侯兴亡 列传 名官名人言行事迹(最后一篇为自序) 表 各历史时期简单大事记 书 各典章制度 通史:不间断的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如《战国策》。 纪传体:以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我国史书体例 旧知链接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第一部叙事详实的编年体史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常识 《春秋》 《左传》 《资治通鉴》 《国语》 《史记》 《汉书》 旧知链接 二、故事背景 郑板桥评论: “《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巨鹿城。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公。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