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0750

9《说“木叶”》课件(共3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101747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林庚 说“木叶”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林庚及其学术研究,了解文学评论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核心概念“木叶”的特征。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比较、辨析、品读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目标 一片 “木叶”,何以在古典诗词中摇曳千年?它是屈原笔下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的萧瑟起始,是杜甫诗中 “无边落木萧萧下” 的苍凉注脚,更是中国文人精神世界里一枚泛黄的书签。当我们轻轻翻开诗词的扉页,看 “木叶” 如何从枝头飘落成文化符号,在虚实相生间织就中国人特有的诗意美学 ——— 且让我们沿着文字的脉络,探寻这片落叶背后的光影与哲思。 导入 了解作者 林庚(1910— 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写作背景 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发展到当代,诗坛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寥寥无几,知名诗人海子卧轨自杀,顾城杀妻后自杀……针对这种现状,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文学评论简介 一、定义 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或文学理论进行 分析、阐释、评价 的一种文体。它以文本为基础,结合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美学理论等维度,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社会价值及局限性,旨在揭示文学的深层意义,推动文学研究与批评的发展。 二,作用 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 三,类型 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文体知识 初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第一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初读文章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全文思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整体感知 赏析文本第一段 1、课文从什么来引出本文的话题的? --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 2、作品以哪些诗人的作品的诗句为例来引出话题的? 屈原《九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