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0812

16.2《六国论》课件(共3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167388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6.2,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1 六国论 教学目标1. 梳理并归纳本课文言知识。2. 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3. 学习本文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了解本文论证严密和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4. 探究本文的现实意义,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深度,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简介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朱德)苏洵曾反复告诫苏轼、苏辙:“写文章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切不可因袭他人;要‘言必中当世之过’,像五谷能充饥、良药可治病一样,能解决实际问题。”苏洵最反对浮华不实的“时文”,十分崇拜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等人的著作,时时要求儿子去学习他们文章的写作技巧。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善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文章风格:见解精辟,角度新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严谨,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 时代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文体知识———论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是散文的一种,以议论为主,析理透辟。目的是关注现实,“补察时政”,有益于国家治理。主要分为两种: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就属于史论。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导入宋代散文家曾巩曾称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雄壮俊伟”是指苏文气势磅礴、排山倒海;“辉光明白”则是指苏文深入浅出、画龙点睛。昨天,我们已经从文言的角度学习了本文重点的文言现象;今天就让我们从议论文文体的角度,来学习利用多种论证方法多角度论证,同时也学习本文缜密、严谨的议论风格。 一、整体感悟1、正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兵器 赠送财物 原因 有的人 全都、一概 因为 因为 形→动,保全 梳理文言知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