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硫”转的世界 ———《硫及其化合物》 目录 1.教学现状分析 2.单元设计理论指导 3.单元学习主题确立 4.素养目标在教学中的进阶 一、 “硫及其化合物”教学现状分析 “硫及其化合物”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017年版 2020 年修订) 》( 以下简称“新课标”) 主题2“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的重要内容,是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典型代表,承载着提升学生高水平实验探究能力和形成“绿色化学”观念的功能。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对元素化合物的教学逐渐从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思路过渡到“以价类二维图统领解决陌生情境中的真实问题”,但很少以价态、类别、元素周期表三维视角进行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基于此我们尝试从三维的角度认识硫。 位置思维 价态思维 类别思维 一、 “硫及其化合物”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教师对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评价也从以学生书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与否作为学习效果的评价内容。新课标将化学定义为“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比原有定义多出“转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物质转化”的重要性及其对化学( 尤其是元素化合物) 学习的积极意义。通过“转化”将其零星的碎片化的知识关联起来形成整体,达到知识的结构化。基于新课标要求,我们过渡到以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证据来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二、单元设计理论指导 (一)教材支撑与学情分析 (二)课标分析 (三)确定指向学业质量水平的素养指引下的单元教学目标 已有基础 1、有相对完善的认识视角的支撑: (1)初中阶段逐步渗透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高一学习了氧化还原、金属钠、铁的性质、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 2、有可供参考的成熟范例的支撑: (1)必修一进行了金属元素的代表———钠、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期间贯彻了研究物质的分类思想,从单质到化合物,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再到用途。初步构建了含有同种元素的物质间转化关系的科学思路和方法。 (2)必修一学习的氧化还原及必修二学习的元素周期律,为学生从价态视角认识物质建立科学思路与方法。 (一)教材支撑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支撑与学情分析 障碍点 1、认识物质性质: (1)利用原子结构预测元素性质、实现同元素不同价态间物质的转化; (2) 主动从多视角认识陌生物质性质等存在难度。 2、科学探究能力: (1)独立的完成从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获得证据→分析解释→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存在难度; (2) 完善价类构三维思想在元素化合物学习中的思维模型。 通过本单元学习期待学生能输出 学习理解 实践应用 迁移创新 学业要求 学业质量水平 学业质量水平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实践 学科思想 价值取向 学业要求 学业质量水平 (三)课标分析 学习理解 实践应用 迁移创新 实践 学科思想 价值取向 (四)确定单元教学总体目标(指向学业质量水平的素养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通过实验探究硫及其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和原子结构对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预测和验证的认知模型。能用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的观点预测并理解硫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并能用正确的化学语言表达。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感受探究二氧化硫、硫酸的性质的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与预测,设计简单方案,运用适当的方法控制条件完成实验,收集和表述实验证据,基于事实得出结论的思维历程。通过硫酸工业生产线路设计方法的学习,构建同元素不同价态间转化的一般思路 【科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