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民族关系发展 社会变化 ◆阅读本单元目录,按照“民族关系发展”、“社会变化”两个主题给本单元的课题进行分类。 考点1:辽宋夏金元的政治 五代十国形势图 (后周时期) 北宋形势图 意义: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五代十国)局面。 北宋的 建立 政权 建立 局部 统一 宋太祖及其后继者陆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后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考点1:辽宋夏金元的政治 考点1:辽宋夏金元的政治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范祖禹《范太史集》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利 弊 杯酒释兵权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军事:收精兵 考点1:辽宋夏金元的政治 政治:夺其权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宋朝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秦朝三公九卿制示意图 二府 三司 二府三司制 唐:程序分权 (草拟、审核、执行) 宋:分化事权 (行政、财政、军政) 秦:丞相权力容易过大 分化事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考点1:辽宋夏金元的政治 政治:夺其权 材料1:《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②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①文臣任各地长官,三年一换。 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造成中央官僚机构和地方官僚机构臃肿 加强了中央集权 利 弊 宋太祖 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项目 具体措施 影响 军事 (收精兵) 政治 (夺其权) 经济 (制钱谷) 详见下页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造成中央官僚机构和地方官僚机构臃肿 中央:分化事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任期制; 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加强了中央集权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利 弊 利 弊 利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考点1:辽宋夏金元的政治 重文轻武 政策 北宋的政治 巩固 措施 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专横跋扈,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表现:①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②改革和发展 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3)影响: 积极: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稳定;②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 局面。 消极:①文臣掌兵,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武将多受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②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重文 轻武 科举 文治 考点1:辽宋夏金元的政治 北宋的政治特色 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 时期 登科 人数 宰相 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两宋 45640 135 111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宋真宗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宋代文臣 唐代武将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武将地位下降,文官地位提升 读书风气浓厚 科举取士人数增加→科举制发展 宰相更多取于进士→文官任要职 考点1:辽宋夏金元的政治 重文轻武表现 考点1:辽宋夏金元的政治 方镇太重 武将专权 君弱臣强 中央集权 削弱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