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31582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4.12《家庭的记忆》 教学设计(共2课时,表格式)

日期:2025-09-27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4833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统编,三年级,上册,4.12,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
  • cover
单元主题 家是温暖的地方 课 题 12.家庭的记忆 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为“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共三篇课文,分别为《10. 父母多爱我》、《11.爸爸妈妈在我心中》、《12.家庭的记忆》。第一篇侧重讲父母学生多了解、体贴父母,表达对父母的爱;第三篇引导学生了解家庭这一基本的社会单位,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和变迁,加深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理解。三篇课文呈现递进的关系,从最容易感受到的父母之爱进入,引导学生去关心、体贴父母,形成亲情之爱的双向通道,最后一课则是进一步的提升,了解中国人独特的家庭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走向家庭的社会性学习。 《12.家庭的记忆》一课分为“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传统节日的‘家’”“语言文字中的‘家’”四个部分,一、二部分划分为第一课时,三、四部分划分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学习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称呼,了解家庭这个社会单位,通过对家庭历史变化的了解,引发对家庭美好往事的回忆,侧重认知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家庭观念。第二课时通过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中关于家庭的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重视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融入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中来。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但对于家庭的记忆和历史可能了解不多。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家庭的历史和传统,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尊重。同时,学生可能对家庭的传统习俗和家庭规则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 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称谓。 2.能通过采访、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家庭的过去。 3.通过回顾节日场景、联系生活经验,通过游戏、竞赛等,从传统节日、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4.深化爱家的情感和对家的归属感,进一步激发对家庭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1.小调查《家庭大事记》《我和父母比童年》。 2.准备一张节日全家人在一起的照片,记录家人眼中的“家是什么”。 3.收集有关“家”的成语、谚语、诗句等。 教师:教学 PPT、花绳(两人一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称谓。 2.能通过采访、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家庭的过去。 3.深化爱家的情感和对家的归属感。 教学重点:知道家庭成员间关系及相应的称谓。 教学难点:深化爱家的情感和对家的归属感。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程展开 评价达成 (修改、反思) 第一部分: 理清家庭称谓,了解家庭结构 (一)家庭成员知多少 1.谈话导入,链接生活经验: 同学们,马上就要过年啦!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拜年。那过年的时候,你会去给哪些亲人拜年呢? 预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姑妈、舅舅阿姨…… 预设:各地不同的称呼。因为地域的不同,方言的不同,对于亲人的称呼也会有些不一样。 2.表格填充,梳理家庭称呼: 从“我”开始往上,我们来看看,家庭成员应该怎么来称呼。 板贴出示家庭关系示意图,边说边贴。 3.观察探索,发现家庭关系: 你知道爸爸和妈妈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哪些人也是这种关系呢?(夫妻关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姑姑父、伯伯伯母、舅舅舅妈、阿姨姨父)夫妻关系是家庭里最核心的关系。家庭最开始就是由夫妻组建起来的。 (1)你知道妈妈和外婆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父母子女) (2)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关系?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呢? 预设:兄弟姐妹关系、婆媳(翁婿)关系、祖孙关系、妯娌关系、姑(叔)嫂关系 4.齐读儿歌,巩固家庭称谓: 跟着视频一起读一读《家族歌》。 (二)家庭称谓大挑战 1.抢答激趣,补充反向称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