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32614

高一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_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09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368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高一,生物,必修,遗传,进化,制作
  • cover
教学设计 - 高一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 - 探究·实践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 1、教材分析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探究·实践活动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对DNA在遗传中的重要地位有了一定认识。通过本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DNA的结构特点,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同时,为后续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等内容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抽象的分子结构知识通过模型制作转化为直观的实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2、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 (1)生命观念: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理解DNA分子结构与其遗传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形成结构与功能观,认识到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统一性。 (2)科学思维: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分析DNA分子结构组成和连接方式,培养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等方法理解DNA结构的特点及稳定性的原因。 (3)科学探究:尝试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模型,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操作、得出结论,提高实验设计与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社会责任:了解DNA结构模型的制作对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树立科学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包括组成元素、基本单位、核苷酸链的连接方式以及双螺旋结构的空间特点;学会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2)教学难点:理解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对DNA结构稳定性的意义;如何在制作模型过程中准确体现DNA分子结构的精确性、稳定性和多样性。 4、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一些因DNA技术解决的实际案例图片,如亲子鉴定、犯罪嫌疑人追踪等,提问学生:为什么DNA能在这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DNA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来深入了解DNA结构的主题。 (2)知识回顾与讲解(10分钟) 回顾DNA的基本组成元素(C、H、O、N、P)、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讲解不同脱氧核苷酸的区别在于含氮碱基的不同(A、T、C、G)。利用PPT展示DNA双螺旋结构的图片,简单介绍其整体的双螺旋外观、两条链的反向平行关系、外侧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碱基通过氢键互补配对等特点,让学生对DNA结构有初步的整体认知。 (3)模型制作方法讲解(10分钟) 介绍制作模型的材料,如不同颜色的塑料片代表不同的碱基、圆形代表磷酸、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细铁丝或塑料棒用于连接。讲解制作步骤:首先制作脱氧核苷酸,将代表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的材料连接;然后将多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注意连接顺序和方向;接着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制作另一条与之互补的链;最后将两条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注意两条链的反向平行关系。强调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各部分比例和连接的准确性。 (4)小组合作制作模型(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 - 5人,每组领取制作材料。各小组讨论分工,按照讲解的步骤开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纠正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如碱基配对错误、链的方向错误等,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使模型更加美观和准确。 (5)展示与评价(10分钟) 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展示小组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简要介绍制作过程和对DNA结构特点的理解。其他小组进行评价,从模型的准确性(碱基配对、链的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