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道法11.1《法不可违》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A B B C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B C D 1.【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法不可违。 ②:李某侵占他人手机属于民事纠纷,由民法调整,适合民事模拟法庭,故②符合题意; ④:王某与张某的合同纠纷属于民事案件中的合同违约,适用民事法律,故④符合题意; ①③:未带头盔被交警罚款20元是行政处罚,非法搜集军事情报涉嫌犯罪是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均不属于民事案件范围,故①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法不可违。 B:樊某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说明践踏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依法受到惩处,故B说法正确; A: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故A说法错误; C:一切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犯罪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故C说法错误; D:说法正确但题干没有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3.【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 ①③:题干中高空抛物被依法惩处,表明高空抛物是缺乏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的表现,危害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故①③说法正确; ②:高空抛物既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故②说法错误; ④: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说明尹某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4.【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法不可违。 A:"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这主要说明法不可违,违法犯罪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故A说法正确; BD:观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BD不符合题意; C:违法不一定受到刑罚处罚,只有犯罪才会受到刑罚处罚,故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5.【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①③:崔某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这警示我们必须敬畏法律,树立法治观念,明白法律是不可触碰的红线;我们的言行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一旦违法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故②说法错误 ④:材料中未体现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6.【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法不可违。 ①②③④:从法律性质看,图①排污的行为应该受到环境严格监管,因为其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图②的酒驾属于犯罪,受到拘役的刑罚处罚,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图③)“霸座”的行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政违法行为:图④“谣言”重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利,人民法院给出道歉赔偿的民事判决处罚,其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故①③正确,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7.【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分类。 C:苏某出狱不久,抢劫路人手机再次被法院进行判处有期徒刑3年8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对社会危害极大,属于刑事违法行为,是犯罪,故C符合题意; ABD: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材料中苏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故AB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8.【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 李某将他人丢失的手表据为己有,被法院判令归还,是民事违法行为,违反了民法典,故①符合题意; ②:潘某误机后谎称飞机上有炸弹,被判处拘役5个月,属于刑事违法行为,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某-出卷网-未经作者同意发表了其作品,被起诉侵权,是民事违法行为,违反了民法典,符合题意; 张某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9.【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自觉遵守规则、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