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下册导学案11.1法不可违 课题 11.1法不可违 课型 新授课 课时:1 学习目标 1.界定违法行为,明确行为底线,知道法律分类。 2.通明确各类违法的责任,树立违法必担责的意识。 3.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责任知识,强化守法意识,时刻想到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 重点 违法责任的明确 难点 违法行为的辨别 课前案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内容》,标划出重点段、核心句、关键词,落实在课本上。 课堂案 (一)基础知识点背诵过关填空(10分钟) 1、如何理解“法不可违”?(P94) 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 ②★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内涵和类型(P94) (1)内涵: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 (2)类型:违法行为通常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①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 ②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③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选择题常考】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 违法行为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举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相对轻微 民事法律规范 欠钱不还、侵犯肖像权、著作权、违反合同 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 行政违法行为 相对轻微 行政法律规范 闯红灯、违反治安管理、扰乱公共秩序 行政责任:①行政处分(国家对违法的公职人员处以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②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件、责令停产停业、行政拘留等处罚) 犯罪 刑事违法行为 严重 刑事法律规范 故意杀人、抢劫 刑事责任(刑罚处罚):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联系 ①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②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犯罪。 【说明】 ①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看处罚最好判断,可参考P95和P98(上表最后一栏) ②“拘留”默认是行政拘留,适用于行政违法行为;“刑事拘留”适用于刑事违法行为。(刑事拘留是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刑事拘留是一种强制措施而非刑事处罚手段。) ③“行政拘留”、“罚款”适用于行政违法行为,“拘役”、“罚金”适用于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3、★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和要求(P95) (1)原因:(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只要是违法行为,都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违法行为的危害) (2)要求: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说明】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刑事责任。(×) (二)(交流合作→共享共长) 20分钟 组内交流,达到共识; 【学习任务一】 合作探究1: 法律有什么作用? 【学习任务二】 合作探究2: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学习任务三】 合作探究3: 1.【生活观察】P93-94,结合P95相关链接,小组合作讨论:想一想,案例中的行为违法了哪部法律?分别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应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 2.P94-95小组合作讨论: 下列情境中的违法行为会造成什么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