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36534

10.2保护人身权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统编版2024)

日期:2025-05-11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1055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0.2,道德,统编,下册,法治,学年
  • cover
七年级下册 《10.2保护人身权》 教学设计 课题 10.2保护人身权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下册 课标要求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政治认同、法治观念:理解我国法律的人民性;了解我国法治建设成就;认识法律作用;认识民法典及其对公民人身权、肖像权、隐私权、财产权的界定和保护;认识犯罪的三个特征。 教材分析 《保护人身权》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十课《走近民法典》第二框的内容。人身权是自然人真正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的前提,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本框主要探讨了人身权利的范围和网络自媒体时代容易被侵犯的肖像权、隐私权的保护。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维护自身的人身权,不侵犯他人的人身权。 学情分析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有了对民法典的基本了解,但对最重要的人身权利的保护措施,了解的还不够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发展,但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提升法律思维和法律运用能力。在行为习惯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遵守校规校纪,但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人身权的保护,可能缺乏足够的警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于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但如果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案例,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身权的法律保护知识。 核心 素养目标 法治观念:拥有人身权,我们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法律保护人身权,增强法治观念。我们既要保护自己的人身权,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 责任意识:当自身生命和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我们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 重点 人身权的重要性和内容 难点 侵犯肖像权的行为,隐私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民法典含义 播放视频 说一说:”AI“换脸的猴子侵犯了孙悟空的哪一项权利? 引入课题:10.2保护人身权 学生感悟,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引发学生兴趣,同时为后面的内容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PPT图片+材料呈现) 生活观察:以上情境反映了人们的哪些权利受到保护? 当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如何维护? 教师归纳:1. 人身权的重要性 2. 人身权的内容 【案例分析1】 思考:案例中的夏某、林某和张某侵犯了杨某的哪些权利?杨某应该怎么办? 教师引导:依据《民法典》规定,夏某、林某和张某侵害了杨某的生命权、健康权 展示法律条文 知识归纳:一、法律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 原因: 生命和健康是我们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弥足珍贵。 要求: (1)当自身生命和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我们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 (2)要关爱他人生命和健康,不做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事情 【案例分析2】 思考:小林侵犯小美的什么权利?小美该维权吗?说说你的理由 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这项权利? 播放视频 结合课本,了解肖像权。 知识归纳:二、法律保护肖像权 ①含义: 肖像是每个人人体容貌的有形识别标志,再现了个人基本特征。 ②法律规定: 自然人享有肖像权。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例:AI换脸)。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条 知识拓展 【案例分析3】 看视频,思问题: 该行为侵害隐私权了吗? 归纳知识点 三、法律保护隐私权 侵害隐私权的行为 新闻链接:50元,一个普通人的隐私被“开盒” 保护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要求 归纳总结 材料阅读 思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