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0492

11.2 犯罪与刑罚 教案

日期:2025-05-10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141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1.2,犯罪,刑罚,教案
  • cover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十一课《犯罪与刑罚》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教材版本: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 政治认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犯罪的惩治与预防作用,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同。 2. 道德修养:认识犯罪行为对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危害,培养明辨是非、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3. 法治观念:掌握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种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 4. 健全人格:培养理性判断能力,形成遇事依法解决的思维方式,增强抗挫折能力。 5. 责任意识:明确公民守法护法的责任,积极参与法治宣传,预防青少年犯罪。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我国刑罚的主刑与附加刑分类。 难点:理解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本质区别;刑罚的预防与教育功能。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案例激趣,引发思考 活动1:播放短视频《少年犯的真实故事》(改编自真实案例,展示青少年因冲动犯罪后的悔恨与法律后果)。 提问: 视频中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还是犯罪?为什么? 国家为何要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案例引发情感共鸣,初步区分违法与犯罪,渗透法治观念与责任意识。 (二)新课讲授 1. 犯罪的定义与特征 活动2:案例分析“姚某驾车冲撞人群案”。 材料:司机姚某因泄愤驾车冲撞人群,造成多人伤亡,被判处死刑。 小组讨论: 姚某的行为是否符合犯罪的三个特征? 若姚某仅造成轻微损伤,是否构成犯罪? 总结: 犯罪三特征: (1). 严重社会危害性(本质特征):行为对社会造成实际或可能重大损害。 (2). 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触犯《刑法》明文规定。 (3). 刑罚当罚性(必然后果):必须承担刑事处罚。 2. 刑罚的种类与功能 活动3:模拟法庭“未成年人抢劫案” 角色分配:法官、检察官、辩护律师、被告人、证人。 -案例:15岁学生因抢劫手机被起诉,结合《刑法》第263条量刑。 任务: 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应适用何种刑罚。 辩论“未成年人犯罪是否应减轻处罚”。 总结: 刑罚种类: 主刑(独立适用):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可独立/附加适用):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刑罚功能:惩治犯罪、预防再犯、警示教育社会。 3. 预防犯罪与青少年责任 活动4:情境辩论“网络暴力是否可能构成犯罪” 材料:某中学生因网络诽谤他人被警方调查。 正方:网络暴力具有社会危害性,应纳入刑法规制。 反方:网络言论自由,应以教育为主而非刑罚。 总结: 预防措施: 增强法律意识,抵制不良行为(如欺凌、盗窃)。 学会情绪管理,寻求合法途径解决矛盾。 (三)课堂总结与升华 活动5:绘制“法治盾牌”思维导图 中心:犯罪与刑罚。 分支:特征、法律依据、刑罚类型、预防责任。 作业:撰写《致同龄人的法治倡议书》,呼吁远离犯罪。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案例分析准确性、模拟法庭表现、倡议书创意性。 创新点:通过角色扮演与辩论深化法律理解,结合热点案例增强现实意义。 改进方向:增加本地青少年犯罪案例,邀请法律工作者进校讲座。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条文。 2.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十一课内容。 3. 最高人民法院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汇编。 本设计以“知法—懂法—守法”为主线,通过案例探究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犯罪必惩、守法光荣”的价值观,全面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