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5274

第7课百家争鸣课件(共19张PPT+视频)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5-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201481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2025-2026,七年级,历史,初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老子之辈,盖其枭雄。老子书五千语,要在不撄人心;以不撄人心故,则必先自致槁木之心,立无为之治;以无为之为化社会,而世即于太平。其术善也。 ———《鲁迅全集》第一卷 老子是什么时期的人?他有着怎样的成就呢? 第7课 百 家 争 鸣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 封建社会的过渡 1.通过阅读材料和教材,归纳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通过分析史料,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含义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表格归纳,了解百家争鸣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 学习目标 概念解读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主要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兵等主要思想流派。所谓“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辩论。 争论焦点:如何治理社会。即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如何建立这样的社会秩序 百家争鸣的原因 壹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如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汉书·艺文志》 春秋铁器产生但数量不多、种类很少、范围有限。战国铁器发展且数量增多、种类丰富、范围扩大,种类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技术的革新促使新兴地主阶级强大起来,也加速了井田制的崩溃。 ———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经济 政治 铁制牛耕 → 井田制和分封制瓦解 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变法图强 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繁荣 任务一: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为何而鸣? 壹·百家争鸣的原因 所鸣为何 贰 姓名 出身 地位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 著作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一子目,为老子建立档案 姓李,名耳 春秋后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顺应自然;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老子》(《道德经》) 贰·所鸣为何———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道”是万物总根源,要顺应规律 对立双方相互转化 无为而治 哲学思想: 政治主张: 研读材料,与对应的思想主张进行连线。 任务三:自主学习:阅读第二子目,完成“孔子”档案卡片。 姓名:孔子 地位: 时代/国家: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 思想主张/贡献:①思想核心: ②在政治上 ③在教育上 著作: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下层没落贵族 “仁”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弟子整理的《论语》 贰·所鸣为何———孔子 观看视频,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主张 将“仁” 作为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体现出民本思想。 推崇西周的礼制,加强道德规范的约束。 学在民间 他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 出土的《论语》竹简 《诗经》 《尚书》 《周礼》 《春秋》 《论语》 文化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