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大概念引领下的大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大单元复习 单元构架图 结论: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由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时代,也是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社会变化 宋朝:崇文抑武;王安石变法 元朝:地方行省制度 经济的繁荣 经济重心的南移 都市 交通 都市繁荣,生活丰富多彩 交通:陆路,驿站;海路 科技 文化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 文化灿烂,宋词、元曲等 加强中央集权 出现高峰 政治 民族关系发展 经济 辽宋夏金元时期 西夏 辽 北宋 1276年灭南宋 灭金 1234年 金 1125年 灭辽 1127年灭北宋 宋夏议和 澶渊之盟 宋金对峙 南宋 蒙古(元) 1227年灭西夏 知识构建 1005年 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 1044年 金灭辽 1125年 蒙古灭西夏 1227年 蒙古灭金 1234年 阶段特征 历史趋势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逐步统一。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崇文抑武方针;辽、宋、西夏、金等政权并立,有战有和;元朝统一全国,实行行省制度。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由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时代,也是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经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纸币出现;国内外贸易繁荣,经济重心南移,至南宋最终完成。 民族关系:各族实现更大范围内交融,并形成新的民族。 对外关系:中外交流频繁 科技文化:文化高度繁荣(宋词、元曲);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阶段特征及趋势 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的政策 王安石变法 考点一 建立 960年,后周禁军的统帅 (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史称“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局部统一 宋太祖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南唐等割据政权。 979 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灭亡 11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变) 1.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北宋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北宋政权并立 (注意:北宋的建立者是宋太祖,完成统一的是他的弟弟宋太宗) 赵匡胤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宋朝的统治 总体方针:崇文抑武 措 施 影 响 军事方面 (“收其精兵”) ①采取 的方法,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②任用 管理军务,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政治方面 (“稍夺其权”) ①加强君权,采取 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加强了皇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实施三年任期制;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对知州进行监察和分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财权方面 (“制其钱谷”) 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杯酒释兵权 文臣 分化事权 文化上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意义:科举制度的发展,为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同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评价 (1)积极:使文官得到重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