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54186

第12课 词四首 练习题(含答案)

日期:2025-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4次 大小:2664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2课,四首,练习题,答案
  • cover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羌管(qiānɡ)  人不寐(mèi)   胸襟(jīn) B.燕然(yàn) 千嶂里(zhànɡ) 擎苍(qínɡ) C.麾下(mí) 鬓微霜(bìn) 酒酣(hān) D.貂裘(qiú) 五十弦(xuán) 塞下(sài) 2.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四面/边声/连角起 B.老夫/聊发/少年狂 C.八百里/分麾/下炙 D.俗子胸襟/谁识我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燕然未勒归无计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老夫聊发少年狂           (4)酒酣胸胆尚开张           (5)八百里分麾下炙           (6)五十弦翻塞外声           (7)了却君王天下事           (8)殊未屑   4.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衡阳雁去无留意 (2)为报倾城随太守 (3)五十弦翻塞外声 (4)秋容如拭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宋代达到全盛,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诗余等。根据词作风格,词主要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派。 B.苏轼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为朝廷效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C.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这首词是1903年中秋时节作者寓居北京时所作。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下片转为抒情,格调高昂激越。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词人。《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他的作品。      6.古诗文填空。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 _____”两句借用典故,渲染了西北边地秋景的奇异悲凉 (2).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打猎场面之宏大、气势之威武。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 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忠君报国的宏大抱负。 (4).秋瑾在《满江红(小住京华)》中,自问自答,表达不畏世俗眼光、以英雄自勉的豪迈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渔家傲 秋思》,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下列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人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浊酒一杯”怎能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燕然未勒”是借用东汉大将窦宪燕然勒石记功而还的典故,这里用来表现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决心。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 D.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8.“雁”和“燕”都代表季节更替,但在内容和情感上却不同。试结合本词中的“衡阳雁去无留意”和《钱塘湖春行》中的“谁家新燕啄春泥”,简要分析。 9.下面歌词出自课文《邓稼先》,有人推测“燕然勒功”抒发的情感与本词中“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相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邓稼先》) 10、假如某战地记者穿越到了北宋的西北边疆,并对戍边战士进行采访。你认为戍边战士会如何回答呢?请结合词意补充完整。 战地记者:目前边境战况如何? 戍边战士:(1)_____(结合词中具体语句分析) 战地记者:何时才能归家?[面对这个问题,戍边战士沉默不语,不禁泪洒衣襟。] 战地记者:您为何泪流不止? 戍边战士:(2)_____(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