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课时 和平年代,党费的形式一般就是金钱,但在战争的艰苦年代,党费还可以是具体的物资,今天我们就看看王愿坚的《党费》是什么? 一、情景导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党员,我也知道有不少同学的爸爸、妈妈、爷爷或者奶奶,就是党员。党员不仅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保持良好的作风,在关键时刻迎难而上,其实党员还有一项义务———交纳党费,党费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党员内心的忠诚、信念、使命和担当。 二、晓作者,识背景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七村人,当代作家。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 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 立志写尽革命长征故事 他深入革命根据地,几次重走长征路,访问当地群众和红军老战士、老赤卫队员,他采访了100多位第一次授衔的老将军和9位元帅并在其中的几位元帅身边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每到一处,凡有革命历史博物馆,必去参观,并把他认为有用的资料仔细地记录下来,只要是有关红军题材的资料,他都要借来抄写成册,那时没有复印机,他都是在业余时间、工作间隙用钢笔抄写。 王志坚因此被人称为“故事篓子”的王愿坚。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中, 《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 《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 《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 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 其它的创作还有《足迹》《标准》《草》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背景资料 中央红军突破了蒋介石反动派向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的围攻,开始了艰难而伟大的长征。 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 党留下一支部队在闽粤赣边区领导群众坚持敌后斗争,一边寻找机会打击敌人,一边通过一条条看不见的“交通线”,和各地地下党组织保持着联系,领导着斗争。 当各地组织因敌人“移民并村”被搞乱后,党组织又马上命人下山把“并村”以后的地下党组织联络起来,沟通各村党支部和中心县———游击队的联系。 1934年10月 为了将这个故事变为小说,王愿坚对情节进行扩充,将自己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经历也融了进去,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 《解放军文艺》编辑王愿坚到福建东山岛采访,听到很多发生在1934年至1937年的红军的故事。从那以后,那些含血带泪的故事就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 1953年 1954年初夏 王愿坚决定把一些故事转述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恰好“七一”将至,《解放军文艺》要发表优秀党员的故事,他想起了卢春兰的故事。当年,山上游击队没有盐吃,村中妇女卢春兰组织各家腌咸菜,交给山上来的人带去,但被敌人发现,为避免敌人屠村,卢春兰主动承认自己是组织者。 题目解说 《党费》是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以“党费”为题,点明了结构小说的核心对象,间接表现了作品的立意和主旨。 三、读准字音 围剿(jiǎo)年 八角坳(ào) 黑痣(zhì) 蹑(niè)手蹑脚 熨(yù)帖 岔(chà)子 髻(ji)子 腌(yān) 咂(zā)嘴巴 蘸(zhàn) 蓦 (mò)然 日(mù)暮 邀(yāo)请 幕(mù)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