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3.1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 课时分层作业 1.探究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活动中,在实验前将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的目的是( ) A.杀灭培养基上原有的微生物 B.使培养基上的营养物质更加丰富 C.使培养基上的温度升高 D.增加培养基中氧的含量 2.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为( ) A.配制培养基→接种→培养 B.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培养 C.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 D.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高温灭菌→培养 3.若将下列四支试管都放置在28℃的恒温箱中三天,其内微生物繁殖最多的是( ) A.B.C. D. 4.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和皮鞋上常常会发霉长毛,这些霉菌是从哪里来的?( ) A.由空气中的孢子萌发产生的 B.由空气中的芽孢萌发产生的 C.由受潮的粮食、皮鞋和衣物自然产生的 D.由潮湿的环境自然产生的 5.将硬币放在灭菌后的固体培养基上轻轻按压片刻,培养数天后发现培养基上出现多种菌落。下列可作为判断细菌菌落的特征是( ) A.大,呈白色絮状B.小,呈黑色绒毛状C.大,呈现褐色 D.小,表面光滑黏稠 6.下列环境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的是( ) A.含有牛肉汁和琼脂的培养基上 B.空气中 C.温暖、装有少量肉汁的密封瓶中 D.经过严格高温灭菌的环境,例如恒温干燥箱中 7.下列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菌落比真菌菌落大 B.真菌菌落可能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C.一个菌落可能由几种细菌共同组成 D.细菌菌落大多呈现红、绿等不同颜色 8.夏天,食品容易变质。引起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昼夜温差大,食品中有机物分解慢 B.光照时间长,空气干燥 C.天气炎热,食品中的水分蒸发过快 D.温度适宜,食品中的细菌、真菌生长繁殖快 9.在“检测硬币上的细菌和真菌”的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基中加入牛奶的目的是提供无机盐 B.配制好的培养基需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C.灭菌完成后可立即接种 D.接种后需放在无氧环境下培养 10.在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中,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培养基上出现了下列几种不同类型的菌落。属于细菌菌落的是( ) A.菌落较小,表面光滑粘稠 B.菌落较大,呈现黑、褐等颜色 C.菌落较大,呈现蜘蛛网状 D.菌落较小,呈絮状、绒毛状 11.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菌落表面特点是 A.絮状 B.蜘蛛网状 C.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 D.绒毛状 12.某同学为“监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做了以下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提供营养物质培养基,接种后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B.配制好的培养基,在接种前进行了高温灭菌处 C.配制培养基时,加入牛肉汁为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 D.对接种后的培养基再次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13.小红自制酸奶时,在纯牛奶中加入了带活菌的酸奶,加入酸奶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变质 B.制作培养基 C.调节味道 D.接种乳酸菌 14.实验室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步骤是( ) A.配置培养基→冷却、接种→高温灭菌→恒温培养 B.配置培养基→高温灭菌→恒温培养 C.配置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 D.配置培养基→冷却、接种→恒温培养→高温灭菌 15.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某生物小组取经过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的锥形瓶,按下表要求进行处理。 瓶号 甲 乙 丙 加入物质 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灭菌牛奶 瓶口处理 不作处理 不作处理 用消毒棉球塞住 温度 25℃ 5℃ 25℃ 据表分析有2组对照实验,以温度为变量和以细菌为变量的组合分别是( ) A.甲丙、乙丙 B.甲乙、甲丙 C.甲乙、乙丙 D.乙丙、甲丙 16.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中,将硬币放在培养基上轻轻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