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必背重点】 北宋建立: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五代终结: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掉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崇文抑武:针对唐末五代武将专权、政权动荡的积弊,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胤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在地方设通判限制知州权力。 改革科举:宋朝改革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崇文抑武积极作用:崇文抑武方针下,重用文臣,限制武将,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有效避免了武将割据造反,稳固了政权。 王安石变法:1069年,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开始变法。 【扩展掌握】 文臣管军务:崇文抑武方针下,军事方面,宋朝任用文臣管理军务,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限制武将。 地方用文臣:崇文抑武方针下,地方治理方面,宋朝吸取五代武将控制地方的教训,用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经济措施:经济方面,宋朝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科举作用:科举制度的发展,为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社会影响:宋朝在全国范围内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举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崇文抑武的军事弊端:文臣掌兵,不熟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 崇文抑武的政治弊端:崇文抑武,发展科举,加强皇权,使得政府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下,财政负担大。 崇文抑武的社会弊端:崇文抑武下,逐渐出现了大地主、大官僚集团,他们和其他人一起兼并土地,致使社会问题严重,北宋出现统治危机。 变法内容:王安石变法设计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军事领域如保甲法,经济领域如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等。 变法失败:变法中的募役法限制了权贵特权,方田均税法下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这些损害了大地主和权贵的利益,最终在他们的阻碍下变法失败。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必背重点】 契丹建辽: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朝。 党项西夏: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前期战和不定,最终于1005年签订“澶渊之盟”,保持长久和平。 文物证史: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采用中原的圆形方孔样式,表明当时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化,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边境贸易: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后,商业往来通过榷场进行,这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的沟通和了解,促进了民族交融,发展了民族关系。 【扩展掌握】 契丹发展:契丹的发展过程中,统一与汉化影响巨大,汉化使得契丹逐渐从事农耕,学会冶铁,提高了生产力,建立政权后更是创制了契丹文字;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正式建立政权,定都上京。 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位置重要,是中原地域游牧民族南下的形胜之地,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后,辽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且大多数都占据优势。 宋夏议和:西夏与北宋先是军事冲突,北宋屡战屡败,西夏无法久战,最终议和。 花钱买和平: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给辽钱物,称为“岁币”;宋夏议和后,北宋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但本质都是花钱买和平。 议和弊端:北宋崇文抑武,花钱买和平,辽国接收岁币,二者忽视了军事的发展,最终被崛起的新兴势力所攻灭。 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 【必背重点】 女真建金: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完成女真各部统一的基础上建立金朝。 吞辽灭宋: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