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之光———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四步复习法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整合 1 反复朗读课文,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这些先秦散文,要反复朗读甚至熟读成诵。 2 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鉴赏人物形象。 3 理清事件情节发展,在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 4 拓展探究,学习古人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探究其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思维导图回顾知识 第三部分: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一、文言文阅读整体突破 (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 整体着眼,局部入手,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原则。所谓整体着眼,就是指通读全文,了解全篇大意。只有做到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才能在解题时迅速找到答题区间,找准相关字句,从而联系具体语境准确作答。实词义项的选择、句意的理解和翻译都必须回归原文,联系上下文,考虑其所在段落乃至全篇内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更离不开对文本中心人物、中心事件、中心内容、中心论点的整体把握。因此,整体把握全文,对考生迅速、准确地解答题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看整体 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都是要先把握的。考生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先要弄清文章的整体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2.整体看 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文后注释、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再看标题、选文出处、文后注释及试题这些内容,看它们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把标题、正文、出处、注释、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 (二)文言文整体阅读“五方法” 1.勾画圈点法: 边阅读,边勾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勾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 2.主线阅读法: 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怎样”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 3.借题解文法: 要借的这个题就是几乎每卷都有的文意概括题。该题所给的四个选项均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即使是不正确项,也不是完全不正确,错误只在个别词语上。这样,该题绝大部分的正确文意便是考生读懂文意最好的“提示”和“拐杖”,考生一定要“借”此题来解文。 4.以文解文法: 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考生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要仔细发掘。 5.以注解文法: 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能给解文、解题带来一定帮助。解题时,考生千万不要对其视而不见,一定要充分利用。 二、文言断句题 文言文断句,在传统上被称为“断句读”。正确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断句能力的高低,成了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文言文断句也成为高考常规试题之一。 一、文言断句“三原则” 第一,通读全文,结合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第二,先易后难,把能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第三,重视复查,断完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句子的含意、情理逻辑再检验一遍。 三、文化常识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从内容上划分,古代文化常识大致可划分为九大类别:姓名称谓、宗法礼俗、古代官制、教育科举、天文历法、古代地理、文学艺术、历史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