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中考历史预热模拟卷 【吉林专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 ) A.社会具有较强组织能力 B.中华文明呈现统一性特征 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早期国家这时候已经建立 2.《史记》记载商纣王封姬昌(周文王)为西伯时,赐他“弓矢斧钺,使得征伐”:描绘周武王指挥牧野之战时,“左杖黄钺,右秉白旄(máo),以麾”。据此推测,下图所示玉钺在当时可能是( ) A.最高祭祀权的代表 B.高级生产工具 C.军事统帅权的象征 D.诸侯国的徽标 3.“七国本身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七国疆域内的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趋向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交往十分密切。”材料表明战国时期( ) A.政治制度得到了大发展 B.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 C.出现了大规模民族交融 D.人民遭受了长久的战争灾难 4.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 ) 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 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5.文帝颁布了《振贷诏》《养老诏》等诏令,以振救、抚养贫困年老的百姓。文帝此后又多次诏令各地基层官吏设置“常员”,督促百姓务农力田,甚至可全免土地税。景帝二年,汉景帝下诏:“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这反映出汉初( ) A.战乱导致民生凋敝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农业生产比较发达 D.农业赋税始终如 6.魏晋时期,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大量引进《论语》《史记》《汉书》等儒家经典和史学名著,当地人不仅能诵读汉文著作,还能使用汉文写作。这体现了( ) A.儒家学说的包容性 B.鉴真东渡的影响力 C.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D.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7.诗人郑嵎在《津阳门诗》中写道:“开元到今逾十纪,当初事迹皆残隳”“昔年光彩夺天月,昨日销熔当路岐”“逢君话此空洒涕,却忆欢娱无见期”。诗中描述的变化是因为(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8.北宋时期,科举、恩荫、进纳、吏员出职诸途并开,每年都有大量新人涌入官僚队伍,官员待遇也较为优厚,俸禄之外,频有赏赐。这( ) A.造成了科举地位下降 B.优化了人才选拔机制 C.带来了吏治清明局面 D.导致了财政负担加重 9.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记载:“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材料所述现象主要得益于( ) A.科举制的创立 B.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C.造纸术的发展 D.印刷术的发展与进步 10.明代《星槎胜览》一书中多次提到中国的药物作为商品为东南亚国家人民所喜爱,中药对东南亚国家的传染性疾病进行有效控制,促进了当地医药事业发展。这表明中医中药( ) A.消除了东南亚传染病 B.发展为东南亚的国医国药 C.加强了两地文化联系 D.是明朝对外交流主要物品 11.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列举了多项清朝未遵守经义或违背经义的事件,并提出“吾中国法古经之治足矣,本非取于泰西”。康有为意在( ) A.践行“中体西用” B.宣传儒学主张 C.减轻变法的阻力 D.促进思想启蒙 12.1904年,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的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此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