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86004

9.2《项脊轩志》课件(共52张PPT)

日期:2025-05-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782044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项脊轩志,课件,5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学习提示 《项脊轩志》所写不过一间小屋,所记无非一些身边琐事和日常话语,却饱含深情。文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动人心。文中有一些细节,如项脊轩遭火不焚,“室坏不修”,复葺不居等,用语平淡而情感浓厚,阅读时要注意领会其中的妙处。 尊奉孝道,眷恋家园,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能明白,这两篇文章中的悲喜为何能让一代代中国人产生共鸣。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生平经历,积累文中文言知识。 抓住中心句“多可喜,亦多可悲”理清文脉,理解文意,感悟作者怀旧伤感的情绪。 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真意切的特色。学习本文善于描写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 理解文中作者肩负家族重托的责任感、大家庭分崩离析的失落感、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深情,传承中华民族孝道与亲情美德。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八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作者简介 是“唐宋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主要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作者简介 文化常识 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王慎中、茅坤和归有光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抄袭,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他们的主张和创作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写作背景 归氏家族曾经兴旺一时,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博取功名而光耀祖宗,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这使得他更加珍视与家人的感情,但是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 归有光原居于昆山,“项脊轩”是他在昆山时的书斋名。《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8岁。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归有光32岁时,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选入教材时,编者删去了“项脊生曰”的一段议论。 解 题 归有光祖上居于昆山项脊泾,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这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喜悦和悲伤。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三重含义。 言其窄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 怀祖追远。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 以此自勉。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文体知识 志 “志”就是“记”的意思, 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志”或“记”属于“杂记类”文体,这种文体常常灵活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记人叙事,描摹对象,抒发怀抱。其内容 丰富多样,可以写“书斋记”(如《项脊轩志》),可以写“书画杂物”(如《核舟记》),可以写 “亭台名胜”(如《喜雨亭记》),等等。在描写对象时,形神兼顾;写法多样,随物赋形,言而有序。 xuān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