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86219

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课件

日期:2025-05-1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9次 大小:247590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3课,宋夏,金元,时期,对外交流,课件
  • cover
(课件网) 2.13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人教2024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说出辽宋夏金元时期陆路交通的主要通道(如西夏控制的河西走廊、元朝的丝绸之路)及海上贸易路线(宋代南海航线、元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地图上标注泉州、广州、大都等关键节点,构建时空观念。 简述这一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典型表现(如宋代瓷器外销、元代马可 波罗来华)和文化交流成果(如中国四大发明西传、阿拉伯医学传入),分析不同政权对外交流的特色(如辽与中亚的马市贸易、南宋的市舶司制度),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宋史 外国传》《马可 波罗行纪》等史料,论证对外交流与政权兴衰的关系,理解多民族政权在中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地图叠加法,对比 “宋代海上贸易路线图” 与 “元代疆域图”,分析政权更迭对交通路线的影响,强化时空关联。 组织小组讨论 “辽宋夏金元时期对外交流的多元性”,结合具体史实(如辽代契丹文钱币出土于中亚、南宋与日本的茶文化交流)分析原因,提升合作探究与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 “元代泉州港的波斯商人”,模拟货物清点、货币兑换场景,理解中外贸易中的经济文化互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双向互动,各民族政权共同推动了中外交流的发展,增强对多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体会四大发明西传对世界历史的革命性影响(如火药推动欧洲社会变革),树立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陆路交通:西夏与辽对陆上丝绸之路的控制与拓展,元朝驿站系统对欧亚交流的促进。 海上贸易:宋代市舶司管理、瓷器外销(如 “南海一号” 沉船文物),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 文化交流:四大发明传播路径、中外宗教与科技交流(如伊斯兰教传入、郭守敬历法吸收阿拉伯成果)。 (二)教学难点 理解多民族政权并立如何影响对外交流格局(如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下的 “多边贸易”)。 分析对外交流中的 “双向传播” 特征(如中国输出丝绸瓷器,输入棉花、香料及科技知识)。 三、教学方法 地图教学法:利用 “辽宋夏金元对外交通示意图”,标注陆上 “草原丝绸之路”“西夏走廊” 与海上 “香料之路”,直观呈现交流网络。 史料分析法:引用《诸蕃志》中对宋代出口商品的记载(“瓷器、丝绸、漆器”)、《元史》中 “伊利汗国仿行元朝钞法” 的记录,论证交流的深度。 对比归纳法:对比宋代与唐代的海外贸易范围(宋代新增东非、阿拉伯半岛航线),突出宋元时期的突破。 情境教学法:通过 “南海一号” 沉船打捞视频、元代青花瓷纹饰分析,还原中外交流的实物证据。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展示 “南海一号” 沉船出土的宋代景德镇瓷器图片,提问:“这些精美的瓷器为何会出现在南海沉船中?它们最终的目的地可能是哪里?” 引导学生从瓷器外销联想到宋代海上贸易的繁荣,引出课题。过渡语: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并未因政权并立而中断,反而在陆路与海路交通的拓展中呈现多元繁荣。各政权如何通过对外交流塑造自身,又如何影响世界? (二)新课讲授 1. 陆路交通:草原丝路与西夏走廊(10 分钟) 辽与草原丝绸之路:讲述辽代通过 “草原丝绸之路” 与中亚、西亚交流,展示辽代出土的波斯银币、玻璃器皿图片,说明契丹政权控制蒙古草原,与喀喇汗国、高昌回鹘进行马市贸易(以马匹、毛皮换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