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89562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

日期:2025-05-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835693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6课,明朝,对外,关系,课件
  • cover
(课件网) 16.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人教2024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路线及历史意义,理解明初航海壮举的政治经济背景。 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过程及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的爱国精神,分析倭寇泛滥的原因与中日交流的复杂性。 简述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的史实,认识早期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对比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运动,培养历史比较与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倭寇侵扰区域图》等历史地图,提取空间信息,构建时空观念。 通过研读《明史》中郑和事迹、戚继光《纪效新书》片段等史料,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组织 “郑和下西洋是壮举还是劳民伤财” 的辩论活动,培养辩证思维与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郑和船队的航海智慧与开放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体会戚继光等抗倭英雄的爱国情怀,树立维护国家主权的责任意识。 认识明朝对外关系从友好交流到被动防御的转变,理解开放与封闭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历程与历史意义。 戚继光抗倭的背景与民族精神内涵。 (二)教学难点 分析郑和下西洋终止的原因与明朝对外政策转向的深层逻辑。 辩证看待倭寇问题中中日民间贸易与官方冲突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郑和船队模拟动画、抗倭战场复原视频,创设历史情境。 问题探究法:设置 “郑和为何能七下西洋?”“倭寇为何难以根治?” 等问题链,引导深度思考。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郑和船队船员、抗倭士兵等角色,体验历史场景。 数据分析法:对比郑和船队与哥伦布船队的规模、技术,直观呈现明朝航海实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视频引入:播放《郑和下西洋》纪录片片段,展示宝船模型与航海图,提问:“600 多年前,一支庞大的中国船队曾远航至非洲东海岸,这是怎样的壮举?为何这场航海奇迹未能持续?”联系旧知:结合前课 “明朝强化皇权”,引导学生思考明初国力强盛与对外政策的关系,导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32 分钟) 1. 郑和下西洋 ——— 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12 分钟) 时空建构: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标注刘家港、马六甲、红海、非洲东海岸等关键地点,结合年表梳理 1405-1433 年七次航行的时间轴。 史料分析:对比《明史》中 “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与郑和碑文 “宣谕德化,敷施利物”,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双重目的(政治宣威与经济交流)。 数据对比:列出郑和宝船(长 44 丈,宽 18 丈)与哥伦布圣玛利亚号(长 24 米)的尺寸、船员数量(2.7 万 vs 88 人),直观呈现明朝航海技术的领先性。 小组讨论:“郑和下西洋耗费巨大,却未能像欧洲航海一样推动社会变革,原因何在?”(引导学生从明朝经济模式、政治体制等角度分析)。 2. 戚继光抗倭 ——— 沿海危机与民族抗争(12 分钟) 因果分析:展示《嘉靖时期倭寇侵扰区域图》,结合史料 “市禁则商转为寇”,讲解倭寇泛滥的根源:明朝海禁政策与东南沿海民间贸易需求的冲突,以及日本战国时代浪人参与劫掠。 人物探究:讲述戚继光组建 “戚家军”、发明 “鸳鸯阵” 的故事,分析其军事改革的创新性(如兵民结合、火器应用)。史料研读:引用戚继光诗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结合《纪效新书》选段,体会其治军理念与爱国情怀。 辩证思考:提问:“倭寇是否完全是日本侵略者?如何看待沿海百姓与倭寇的复杂关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