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苏州市中考历史二模模拟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汉书·董仲舒传》载:“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武帝接受其建议,这 A.推动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B.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C.打破了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繁荣昌盛 2.《蔡忠惠公文集》中写道:“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一现象体现的统治策略是 A.以法治国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无为而治 3.西晋末年,北方汉族人往往选择在乡野之间依附宗族中的豪杰聚居,修建被称为“坞”的小型寨堡。寨堡周围往往既有险阻又有可以耕种和灌溉的土地。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北方 A.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贫瘠地区得到开发 C.战乱频繁、社会动荡 D.人口大量向南迁移 4.下图所示是刻有错金铭文的秦国铜虎符,铭文大意为: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左符要与君王的右符符合,才能调动秦国军队。该文物上的铭文意在强调 A.当时中外交流很频繁 B.严格考核官员 C.君主对军权的绝对控制 D.手工技术高超 5.下面是马星驰先生所画的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它揭示了五四运动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采取了武装斗争的方式 B.学生一起进行罢课斗争 C.社会各界群众合力斗争 D.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6.唐太宗在家训《帝范·君体第一》中将其一生执政经验进行高度浓缩,其中下图所体现了唐太宗 A.以民为本 B.勤俭节约 C.虚心纳谏 D.广纳贤才 7.12世纪建立了巴黎大学、牛津大学;13世纪出现了剑桥大学;14世纪又有罗马大学、佛罗伦萨大学和维也纳大学相继建立起来。这些大学的名称充分说明中世纪大学 A.与城市的兴起密切相关 B.享有完全自由和自治权 C.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满足了社会分工的需要 8.“它由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临海洋的强国。它开始告别东方,走向西方;告别中古,走向近代;告别愚昧与落后,迈进现代化的门槛。”此观点适合评价 A.彼得一世改革 B.美国南北战争 C.日本明治维新 D.俄国十月革命 9.“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即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渗透、融合,促使传统行业改造升级,促生许多新兴产业。材料反映“互联网+”这种新质生产力 A.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 B.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 C.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 D.促进了传统行业更新换代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为 A.“一国两制”的实行提供了宪法依据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提供依据 C.《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奠定了基础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11.某历史学习小组探究“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制作了如下表格,其中▲处可以填写 时期 史实 春秋战国时期 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民族交融 秦汉时期 北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文成公主入吐蕃 B.设置驻藏大臣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设置伊犁将军 12.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看电影·悟历史”主题活动。同学们观看了《圣马丁将军传》《章西女王》《乔治·华盛顿》《少年毛泽东》影片后,撰写的影评题目最有可能是 A.无产阶级革命中伟大领袖 B.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代表人物 C.民族解放运动中的杰出人物 D.社会主义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13.李华同学在研究“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这一专题时,搜集并整理了我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其中横线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