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昆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调研测试 历史卷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小历同学在游览完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后,对隋朝二世而亡产生了疑惑,为此搜集到了如下描述隋炀帝统治的资料,据此可知隋炀帝“身丧国灭”的原因是( ) (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杜佑《通典》 A.经济萧条 B.战乱不断 C.统治残暴 D.人口锐减 2.“千古大运河,日日千帆过。船运南北货,舟载八方客。京畿品稻米,余杭尝面馍。北地唱吴歌,江南奏鼓乐。”材料反映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推动了隋朝完成统一 B.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C.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D.大大加速隋朝灭亡的进程 3.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材料中的“制度”( ) A.以门第为主要参考标准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削弱了皇帝权力 4.如图所示的运河( ) A.以长安城为中心 B.目的是开发珠江流域 C.结束了分裂局面 D.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5.“唐太宗开创了一个文治武功完美结合的盛世”,这指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6.武则天继位后,大力发展科举制,大规模增加录取人数;创立殿试,亲自在洛阳宫殿面试考生;开创武举,用来选拔军事人才。武则天推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文化素质 B.宣传儒学思想 C.扩大统治基础 D.推动经济发展 7.贞观年间,唐太宗提高谏官的品级,将其移归门下省。这些司职谏议的官员若发现“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这一措施有利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提升行政效率 C.促进经济发展 D.国家政治清明 8.唐太宗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 ) A.以民为本,重视百姓利益 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C.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D.重用贤才,虚心纳谏 9.如图为我国古代一项发明,它( ) A.是隋朝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B.在《齐民要术》中有其详细的描述 C.对孙吴开发江东起到关键作用 D.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10.《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弊端),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多)。”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上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太宗 B.“革去弊讹”是指废除科举制 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之治 D.“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11.小李在研究唐朝历史时发现有一座城市既是唐朝的政治中心,设有众多中央官署,又是经济枢纽,商业繁荣,还是文化中心,学府林立,同时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这座城市是( ) A.洛阳 B.益州 C.扬州 D.长安 12.唐朝诗人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描写了一次军营中的晚宴,其中有诗句:“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这句诗可以佐证当时( ) A.中外经济交流频繁 B.都市生活繁华多彩 C.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D.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13.《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因此唐太宗采取了( )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开明宽松的民族政策 C.重视才能的选官制度 D.恩威并施的边疆治理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