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学史方法复习资料 (一)史料分类 1. 根据史料的表现形式 实物史料: (1)指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留或遗留下来的有形物品,如人类化石、考古遗址、出土文物 (2)是一手史料,较客观、真实,可信度较高;可印证、补充、纠正文献史料 文献史料:指用文字语言记载的历史资料,包括各类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杂志报纸等;是研究历史的主要史料载体 口述史料:指当事人或知情人留下的口头资料。如传说、史诗、访谈录等;主观性较强,可能存在虚构情节(如神话传说) 图像史料:指影像史料,如地图、画像、照片等 音像史料:指能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录音、录像及纪实性影视作品,如电影、纪录片等 数字史料:指多媒体资料,如电子书、电子期刊、网页等 2. 根据史料的价值 第一手史料:当时或当事的人提供的史料,如出土的文物、照片等。价值高于第二手史料,很多情况下可以作为直接证据 第二手史料:对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如根据第一手史料整理而成的人物传记、历史纪录片等 (二)历史纪年 1. 公元纪年法 以基督教耶稣诞生元年为公元元年,公元元年以前称为公元前某年,公元元年以后称为公元某年。如公元2025年就是从公元元年开始算起的第两千零二十五年 2.公元纪年换算: 跨公元元年:即一个为公元前纪年,一个为公元后纪年,则两者相加再减1。如: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则2025年是秦统一中国2245周年(221+2025-1=2245) 不跨公元元年:即同为公元前或同为公元后,数值大的纪年直接减去数值小的纪年。如: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则2025年是“求同存异”方针提出70周年(2025-1955=70) 2. 民国纪年 (1)民国纪年法:民国纪年是中华民国时期的纪年方法,记录时称作中华民国XX年,简称民国XX年。中华民国成立于公元1912年,故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注:民国纪年法只适用于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10月1日前); (2)与公元纪年换算:公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故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相差1911年,即民国XX年+1911=公元XX年。如:民国三十四年即34+1911=1945年。 3. 年号纪年:是古代帝王在位年间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贞观八年”。 4. 干支纪年 (1)干支纪年法:用天干和地支组合,每增加一年,天干和地支各向后推一位,每60年一个循环。如2025年是乙巳年,2024年是甲辰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见下表: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初中历史涉及的重大干支纪年事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4年)、戊戌变法(1898年)、《辛丑条约》签订(1901年)、辛亥革命(1911年)。 (三)从文物中获取历史信息 文物是凝固的历史。我们应从以下三方面从文物中获取信息: (四)如何阅读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反映特定时期的历史地理状况,包含丰富的时空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获取历史地图中包含的信息: (五)如何读懂文献史料 文献史料是书面记录史事的主要载体,读懂文献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基础。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读懂文献史料: (六)如何把握史事要素 史事包括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掌握史事就为认识历史现象和建立历史联系奠定了基础。掌握史事,可以从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人物、过程、结果等要素入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